四如来正说二。初正答所问二。初举总标列以牒问。经诸菩萨摩诃萨者。问前举当机。云善男子善女人。洎今答处。何言菩萨摩诃萨耶。答大心未发即是凡夫。既已发心即名菩萨。善现标举约未发心时。故云善男子善女人。世尊酬答约己发心后。乃言诸菩萨摩诃萨。疏此以下四。初正释经文。
以空生闻有三种。佛今牒举但言降伏故此释也。前二句标。谓住下释。谓度生无我。是住中降伏也。施不住相。是修中降伏也。由斯义故降伏为总也。经意在此者。在举降伏而标住修欲显文简义丰彰乎玄妙。始虽住修究竟降伏。得意兹深故。但云一也。有科下。二斥他谬判。即大云疏也。青龙即云。举终括始其义亦同。乃令下正斥失。文不稳畅者。本宜初包后义。
如色例于声等。何忽举后摄初。致使文非稳畅。不稳畅则盖由于科非经文本意也。况详下。三详定经旨。降伏在住修中者。住中降伏即实无度者。修中降伏即无住布施。无度无住便是离相。离相既通住修。故知降伏是总。不别下。四牒难释通。初句牒难。难云空生既问有次第。住修降伏宛分。
何故经中不与别答。而寄住修中明耶。此经下正通。离相是降心者。如前所引无度无住等。须约住修显者若有发心修行。斯可说得降心若无住修说何降制。斯则只于住修。以降分别妄念故云本不相离。无著下引证可知。疏答问中科安住等者。此即安住四心。弥勒偈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依此科判故列四心也。疏初句下二。初释标。三界普度者释广大义。
一切众生不越三界。三界普度方名广大。若一众生不与度者。非广大也。故经标云。所有一切众生。即统该也。梵语仆呼缮那。此云众生。智度论云。五蕴和合中生故云众生。瑜珈论云。思业为因卵胎湿化为缘。五蕴初起名之为生。类即流类。即胎卵等四也。若卵下二释列三。初中二。初释文。禀命之始名曰受生。即初起之时也。卵等四异故云差别。谓卵中生。胎藏中生。依湿而生。化忽然生。故不同也。然三界众生不出五道。以四摄五亦得具足。
故疏次云天狱等化生。斯则从狭之宽明也。天狱化生者。天上地狱唯是化生。最狭也。鬼通胎化者。次宽也。谓地行罗刹及鬼子母皆是胎生。故有鬼母白目连曰。我昼夜分各生五百子。随生自食虽尽不饱。故知有胎生鬼也。余皆化生也。人畜各四者。人四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常人。湿即奈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故俱舍云。二禅福将尽。下生赡部州。畜具四者。正法念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乃至湿生也。然禽兽虽殊皆畜生道摄。余兽皆胎余鸟皆卵也。诸余微细等者。如华严云。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乃至云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以今经中无别说处。不可构虚而言。故疏结云不可具分品类也。卵劣下二通难。应难云。卵生最劣云何在初。化生最胜云何居末。二释下通。约境等者。谓卵生必具胎湿化。以未生处胎。胎中必湿。无而忽有为化。
胎生必兼湿化湿必兼化。化不必兼余。但从于无而忽有故。此则前前必具后后。后后不具前前。故为此次也。约心从本等者。谓众生本因起业。业识即根本。无明与本性和合。能所未分混沌如卵。卵即卵故。药师经云。破无明竭烦恼河。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受生为湿。生时从无而忽有为化。由是义故故为此次也。依止差别者。依止即是众生。身身具依止依止义异。故云差别。故疏次云有色无色等。有色即以色为身。无色即以四蕴为身。又色界有四禅云云。无色有四空云云。如是品类不同故。云依止差别。问如有经云。佛涅槃时无色界天泪下如雨。既有泪下云何无色。答所言无色者。无业果色不无定果色故不违也。境界差别者。
虽言境界意明空等四处。空识二处者。无色界第一第二天也。无所有处者。第三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第四天也。无粗想有细想故。是三有之顶故云有顶。问下二界皆有色。何故唯言四禅以为色界。又色界亦有一天名为无想。云何唯指无所有处为无想耶。答三界统论不出五事。
谓欲色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然非有无想。即局于有顶一天。色界一天虽名无想。已从多分通名色界。故但指无所有为为无想。其余三事从空识二处已下。乃至欲界相望。有无宽狭不同。谓欲界具三。色界无欲无色界唯想无色。无欲故立有想之名。色界虽有想。恐滥上名故。立有色之目。欲界虽兼色想。上已沾于二名。拣异彼故但名欲界。下下必具于上上。上上不兼于下下。故立名之本其在兹焉。如有三人。一人解经律论。一人解经律。一人唯解律。拣别立号云云可知。又欲界三欲五妙欲境胜故。色界细妙色胜故。无色想心胜故。由是欲唯欲界。
色通二界想遍三界。无想通上二界。非有想非无想局上一界。斯则不同功德施所释也。二中经我者。即发菩提心菩萨所称。今佛说彼也。涅槃者秦译灭度。今经上梵下唐故。云而灭度之。若具足梵音。应云摩诃波利昵嚩喃。此云大圆寂。今经论中多言涅槃也。然准唯识论说。有四种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凡圣同有。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界报余。
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五住地烦恼尽名无余依。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槃故。疏即无下。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槃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槃。即真无住处名为无余。若小乘无余。如有情灭减不别。今不同彼故。云不共二乘。不共者。即非彼四之第三。则言同而意异也。如法华经云。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尔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此则二障都尽。二死永离也。第一者结归偈旨。仍释科名。意谓若非无住处之无余。焉得弥勒指为第一心耶。无著下初二句难。意云一切众生五性差别。云何皆入无余涅槃。三分半众生不得成佛。故云不可得义。生所摄者答也。此是无著立量。成立皆可度也。应立量云。
三分半众生是有法定皆成佛故为宗。因云生所摄故。同喻一分半众生。意云涅槃经说。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圆觉经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此则是可得义。安云不得。又云卵湿等者。举难处难也。卵湿则畜生难。无想有顶即长寿天难。虽举二处意兼八难。八难谓三涂北州长寿天佛前佛后世智辩聪无根等难。意云难处即不可度。云何皆入。有三因缘等者答也。难处待时者。此亦令成其种也。
意云难处众生不可常定。至非难处而度脱之。若得成种迟速之间必须成熟。发广大心故合无遗。非难处者。虽即未度且令成熟。已熟可知。此稍同前护付之义也。三中疏一性空者。众生缘生。缘生无性故即空也。同体者。同一真如性故。故起信论云。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
故论云下引证。此语犹反。应云众生灭度无异自身。宁于自身起于他想。本寂者。相本自尽不待灭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问此与性空何别。答前但即空。此则本来成佛。成佛即入涅槃故云本寂。前浅后深可知。无念者。有念即有众生。如无翳则空华不现。法界者。一真法界平等无差。云何于中见自他相。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此上五义大云之文。然于中。一三约所。二约能所。四唯约能。五该本末也。大抵意云。
若见众生有可度者。即生疲劳不能常度。反此即常也。又度与不度其心不二。名之为常也。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四中经何以故者征。意云。设所见有众生可度。此何过耶。次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