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虎头杀鬼丸辟温方。
虎头(五两)、朱砂、雄黄、雌黄(各一两半)、鬼臼、皂荚、芜荑(各一两)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辟温杀鬼丸熏百鬼恶气方。
雄黄、雌黄(各二两)、龙骨、龟甲、鲮鲤甲、皮(各三两)、羊角、虎骨(各七两)樗鸡(十五枚)、空青(一两)、芎、真珠(各五两)、东门上鸡头(一两)上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
卷九伤寒方上
辟温第二<篇名>雄黄丸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
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雌黄、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头骨、桔梗、白术、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邮、芜荑、鬼箭羽、藜芦、菖蒲、皂荚(各一两)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弹大一丸户内。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踯躅花(各一两)、丹皮、皂荚(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真珠(各一两)、细辛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粉身散辟温病常用方。
川芎、白芷、本(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粉身。
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敢视者方∶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黄(各二两)上四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患同床无妨。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预备一物柏枝散天气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治温病令不相染方∶以桃树中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赤豆一升,新布袋盛,纳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又方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温令不相染方∶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又方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治瘴气方∶蒜(五十子并皮碎之)、豉心(一升)上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蒜疑葱之误。)又方、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
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桂心(一两)、白术、芒硝、大青、栀子(各三两)、柴胡(五两)、石膏、生姜(各八两)生地黄、香豉(各一升)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元参(一两)、细辛(二两)、栀子、黄芩、升麻、芒硝(各三两)、石膏(三两)、竹叶(切,五升)、车前草(曝,切,二升)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纳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各三两)、麻黄(四两)、元参(六两)、石膏、生葛根(各八两)、生地黄(切,一升)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两)、栀子(四两)、寒水石(五两)、元参(八两)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各三两)、桂心、甘草(各二两)、杏仁、前胡((各四两)、石膏(八两)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茵陈蒿、栀子、芒硝(各三两)、苦参、生葛(各四两)、生地黄、石膏(各八两)、葱白豉(各一升)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卷九伤寒方上
辟温第二<篇名>葳蕤汤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短剧方》云∶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伤寒膏第三(方三首)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篇名>青膏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方。
当归、川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各三两)上八味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篇名>黄膏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注方。
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桂心(各半两)、巴豆(五十枚)上七味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如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游风所在,摩之神效。此赵泉方也。
卷九伤寒方上
,伤寒膏第三<篇名>白膏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之,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乌头、莽草、踯躅(各三两)上四味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着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令勿近目。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发汗散第四(方十一首)。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度瘴发汗青散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桔梗、细辛、吴茱萸、防风、白术(各一两)、乌头、干姜、蜀椒、桂心(各一两六铢)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
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五苓散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心(十二铢)、泽泻(三十铢)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崔文行解散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细辛(各四两)、白术(八两)、乌头(一斤)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六物青散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白术(各一两六铢)、防风、细辛(各一两十八铢)、桔梗、乌头(各三两十八铢)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青散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浓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诏书发汗白薇散治伤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杏仁、贝母(各十八铢)、麻黄(一两八铢)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散第四<篇名>华佗赤散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即葳蕤)、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四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各二两半)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赤散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乌头赤散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皂荚(半两)、雄黄、细辛、桔梗、大黄(各一两)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或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注两鼻孔中。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水解散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
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疮疼痛及解肌出汗)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大黄、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黄、葛根、(各等分)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发汗汤第五(例一首、方十九首)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然一时间许益佳,但不可如水流离耳。若病不解,当更重发汗,汗出多则亡阳,阳虚不可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及汤,随证良验。
凡病无故自汗出,复发其汗愈,卫复和故也。
夫脉浮者,病在外,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而外不解,此为卫气不和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夫病患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故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令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复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表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不可与。
凡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者,勿与之,常知此,勿误也。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桂枝汤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
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病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麻黄汤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桂枝、甘草(各一两)、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大青龙汤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
麻黄(六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石膏(如鸡子一枚,碎)、生姜(三两)、杏仁(四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浓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阳毒升麻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甘草(各半两)、当归、蜀椒、雄黄、桂心(各六铢)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阴毒甘草汤治伤寒初起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升麻(各半两)、当归、蜀椒(各六铢)、鳖甲(一两)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无蜀椒。)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阴旦汤治伤寒肢节疼痛,纳寒外热虚烦方。
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阳旦汤`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随病加减如下方。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斤,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之。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六物解肌汤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
葛根(四两)、茯苓(三两)、麻黄、牡蛎、生姜(各二两)、甘草(一两)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解肌汤治伤寒温病方。
葛根(四两)、麻黄(一两)、黄芩、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香豉(一升绵裹)、葱白(切一升)、童子小便(三升)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丹砂一两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覆取汗。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解肌升麻汤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芍药、石膏、麻黄、甘草(各一两)、杏仁(三十枚)、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
葛根(八两)、龙胆、大青(各半两)、升麻、石膏、葳蕤(各一两)、甘草、桂心、芍药黄芩、麻黄(各二两)、生姜(二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纳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方∶栀子仁、黄连、黄柏、大黄(各半两)、好豉(一升)、葱白(七茎)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纳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七物黄连汤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方。
黄连、茯苓、黄芩(各十八铢)、芍药、葛根(各一两)、甘草(一两六铢)、小麦(三合)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三匕汤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数十行方。
茯苓(如鸡子大)、黄芩、人参(各三两)、栝蒌根(四两)、芒硝、干地黄(各一升)大黄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五香麻黄汤治伤寒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两)、薰陆香、鸡舌香(各一两)、沉香、青木香、麻黄、防风、独活、秦艽、葳蕤甘草(各二两)、白薇、枳实(各二两)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桂枝、黄芩、甘草(各二两)、升麻、葛根、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石膏(八两)栀子(二七枚)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根据方服。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雪煎治伤寒方。
麻黄(十斤)、大黄(一斤十三两)、杏仁(一斗四升)上三味、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发汗丸第六(方二首)卷九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篇名>神丹丸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丸第六<篇名>麦奴丸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成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即愈。麦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麦奴、黄芩、大黄、芒硝(各一两)、麻黄(二两)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服药须臾当寒,寒竟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宜吐第七(例一首、方二首)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卷九伤寒方上宜吐第七<篇名>瓜蒂散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两)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