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在中国分为两类:盛唐时,印度密宗大德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世称开元三大士,传入中国之密宗,至明永乐时被放逐至日本者,统称东密。初唐贞观时,西藏王松赞干布(王当西藏王统第三十世)遣僧留学印度,首有寂护师弟,及莲花生大师之入藏,密乘道遍及于西藏全部,先后再传至汉地者统称藏密。无论东藏二密,通途皆祖于龙树(龙树又称龙猛,是一是二?已不可别,近代学者考证,又谓名龙树者有二人:一为创大乘之学者,一为始学于婆罗门而创密乘之学者)。而龙树之于密乘,纪述渺茫,无可证信,因舍而推论其源。
藏密亦渊源于印度,初为显密通途之学。印度后期大乘佛学,由龙树、提婆,递至世亲,主毗昙、俱舍诸论之学者为一系。陈那法称、护法等,主因明、唯识之学者为一系。德光主毗奈耶律学者为一系。解脱军主般若之学者为一系。复有提婆者,直承龙树,再传至僧护复分二派:一为佛护,至月称等;一为清辨,皆主中观之学。此外又有兼涉龙树、无着两家之学,而不入其系统,即为寂天。此为印度后期大乘显学,皆本龙树、世亲之学以各主其说者。世亲学系,传承愈趋愈繁,且学风亦.为大变。在昔大乘教法,以经文为主,义疏注释之论学为其附庸,此时皆已全恃论注为准。后贤于此事当特别注意,仍当以经学为归,方为正途。无着、世亲之学,数传于月称。龙树、提婆之学,数传至佛护、清辨。门户对峙,诤论时兴。佛护、清辨二家注释龙树中观论,皆立无自性中道之说,自谓得不传之秘。而于世亲之徒,染指中观,有所谓唯识中道者,痛加抨击。二师殁后,大乘学徒,依违于无自性及唯识之间,争端不绝。瑜伽、中观分河饮水,显密亦复异趣矣。西藏显教,般若唯识中观之学,皆由上来传承,及藏士后贤着述,加以发扬者。
至于密乘,在印度有可据者,弘开于僧护。在波罗王朝第四世达摩波罗王时,密乘益见发达。王专信师子贤,及智足二师,建超岩寺成为密乘教学中心。智足为师子贤之弟子,后得金刚阿阇黎之传而弘密乘,遍及作、修、瑜伽三部本典。密集、幻网、佛平等行、月明点、忿怒文殊等,皆广事流布,而于密集解释尤工。其后继为上座者,为燃灯智、楞伽胜贤(弘上乐轮)、吉祥持(弘夜摩)、现贤(弘明点等)、善胜、游戏金刚、难胜月、本誓金刚(弘喜金刚)、如来护、觉贤(弘夜摩上乐)、莲花护(弘密集夜摩)。此外在超岩寺同时弘此宗者尚多。如寂友,则通般若、俱舍,及作、修、瑜伽三部。又如觉密、觉寂,则精三部又特精瑜伽,着作金刚界仪轨、瑜伽入门,及《大日经》集释等。又如喜藏亦弘瑜伽密部。又如甚深金刚、甘露密等,始传甘露金刚之法,而弘无上瑜伽。若时轮之学,似为后出。
据史而论,印度后期大乘佛学,一变再变,有密乘之兴,此时印度本土,波罗王朝岌岌已危,其最甚者,即为回教徒之侵入,使王朝终亡。佛教本身,在此以前,多受异学外道所侵,几不能保其余绪。密乘之兴,本以对待波罗门教,而图挽回世俗之信仰。至后独立发展,支蔓纷繁,集收愈多,创作愈紊,亦时势使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