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安置法师于西域所得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负而至。其日所司普班诸寺。但有宝帐幢幡供养之具。限明二十八日旦并集朱雀街。拟迎新至经像于弘福寺。于是人增勇锐各竞庄严穷诸丽好。幢帐幡盖宝案宝舆。寺别将出分布讫。僧尼等整服随之。雅梵居前薰炉列后。至是并陈于街内。凡数百事。布经像而行。珠佩动音金花散彩。预送之俦莫不歌咏希有。忘尘遣累叹其希遇。始自朱雀街内终届弘福寺门。数十里间。都人仕子内外官僚。列道两傍瞻仰而立。人物阗[门@壹]。所司恐相腾践。各令当处烧香散花无得移动。而烟云赞响处处连合。昔如来创降迦毗。弥勒初升睹史。龙神供养天众围绕虽不及彼时亦遗法之盛也。其日众人同见天有五色绮云。现于日北。宛转当经像之上。纷纷郁郁周圆数里。若迎若送至寺而微
释彦悰笺述曰。余考寻图史。此盖谓天之喜气。识者嘉焉。
昔如来创降迦维。慈氏将升睹史。龙神供养天众奉迎。虽不及往时。而遗法东流未有若兹之盛也。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朕甚嘉焉。
亦不烦为愧。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法师对曰。玄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
陛下掘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帝曰。此自是师长者之言朕何敢当也。因广问彼事。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法师既亲游其地观觌疆邑。耳闻目览记忆无遗。随问詶对皆有条理。
帝大悦。谓侍臣曰。昔符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时赵国公长孙无忌对曰。诚如圣旨。臣尝读晋国春秋。见叙安事实是高行博物之僧。但彼时佛法来近经论未多。虽有钻研盖其条叶。非如法师躬窥净域。讨众妙之源。究泥洹之迹者矣。
帝曰。公言是也。帝又谓法师曰。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归俗助秉俗务。
法师谢曰。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即玄奘之幸甚。如是固辞乃止。时帝将问罪辽滨。天下之兵已会于洛。军事忙迫。闻法师至。令引入朝期暂相见。而清言既交遂不知日昃。赵国公长孙无忌奏称。法师停在鸿胪日暮恐不及
帝曰。匆匆言犹未尽意。欲共师东行省方观俗。指麾之外别更谈叙。师意如何。法师谢称。玄奘远来兼有疾疹。恐不堪陪驾。
帝曰。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法师对曰。陛下东征六军奉卫。罚乱国诛贼臣。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途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斗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奉。伏愿天慈哀矜。即玄奘幸甚。帝信纳而止。法师又奏云。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壥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