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论
合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大智度论(一百卷二千四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西明寺阁上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二百二十六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三百五十五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般若灯论(十五卷二百四十二纸)
唐贞观三年波颇蜜多于胜光寺译大庄严论(十五卷二百一十纸或十卷马鸣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二百七十纸龙树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二百纸)
唐贞观四年波颇于胜光寺译十地经论(十二卷二百四十五纸)
后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于洛都少林寺译摄大乘释论(十卷一百八十纸世亲菩萨解)
唐永徽年玄奘于北阙及慈恩寺译
右一论。四出。与梁真谛所出二本。及隋时笈多出者同。义无以异摄大乘论(十卷二百二十纸无性菩萨造)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菩萨地持论(十卷或八卷一百八十一纸)
北凉昙无谶于姑臧译
右一论。与善戒经大同广百论(十卷二百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慈恩寺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一百八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佛地经论(七卷一百一十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菩提资粮论(六卷六十七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弥勒菩萨问经论(五卷或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后魏留支译宝积经论(四卷八十四纸)
后魏留支译胜思惟经论(四卷五十纸)
后魏留支译佛性论(四卷八十二纸)
陈真谛译中论(四卷九十七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宝性论(四卷八十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金刚般若论(三卷三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秦太上文宣公第译摄大乘本论(三卷六十一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于玉华宫玄奘译
右一论。三出。与陈真谛及魏扇多二本大同文殊问菩提经论(二卷二十八纸一名伽耶山顶经)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大丈夫论(二卷三十四纸提婆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中边分别论(二卷三十八纸)
陈真谛译佛阿毗昙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顺中论(三卷三十三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百论(上下二卷三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金刚般若论(二卷二十八纸僧佉菩萨造)
隋大业九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三无性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入大乘论(二卷三十九纸坚意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发菩提心论(二卷二十八纸)
失译人代唯识论(十九纸唯识无境者)
后魏瞿昙流支译
右一论与陈真谛出者大同思尘论(三纸)陈真谛译
右一论。与别译观所缘缘论同大乘成业论(十七纸)
唐贞观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后魏瞿昙流支所出业成论大同大涅槃经论(十一纸)
陈达摩菩提译涅槃本有今无论(六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三具足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法华经论(二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下译转法轮论(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宝结菩萨四法经论(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无量寿经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回诤论(十二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起信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如实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十二门论(二十三纸)
后秦罗什译十八空论(十九纸)方便心论(十七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与昙曜译解拳论(二纸)
陈真谛译缘生论(十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十二因缘论(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一输卢迦论(四纸龙树菩萨造)
后魏瞿昙留支译百字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掌珍论(二卷三十二纸已下八论并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十二纸)因明入正理门论(六纸)大乘五蕴论(八纸)王法正理论(十七纸)百法明门论(二纸)显扬论颂本(十一纸)广百论本(十二纸)小乘经律论翻本单重译人有无录经有四百一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纸)律有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论有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都合小乘经律论一百八十二部合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纸
小乘经
合一百一十八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一千二百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中阿含经(六十卷一千一百四十七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