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脾湿下肢肿痛
李××,男,三十岁。患者双下肢肿痛已三月余,面色萎黄,举步缓慢而感疼痛,久治未愈,曾经某医院诊为营养不良。舌质淡,苔薄白,右脉沉缓,左脉微弱。系脾虚运化失司,水湿积于下肢而为肿,肝虚疏泄不及,以致经络闭塞,气血凝滞而作痛。先予健脾扶中,散寒运湿。处方:
生大蒜(去皮)30克花生米(连皮)60克大枣10个
方中花生米甘、辛、体润气香,性平无毒,健脾开胃,有滋养之功效,大枣甘、平入脾,补益脾胃而扶中;大蒜辛、温入胃、大肠二经,功能散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解毒行水。
二诊:上方连服五剂后肿消,惟下肢仍觉疼痛,左脉微弱不起,乃肝虚、气血瘀滞所致。治以补肝祛瘀、活络止痛之剂。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曲直汤加口芪治之。处方:
北口芪15克炒知母9克山萸肉15克紫丹参15克
当归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
是方张氏原注“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余据病情改变剂量而投之,连服三剂而痛止病愈。
方中山萸肉补肝,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疏通气血,活络祛瘀而止痛。因久病体虚,故加口芪以补气,知母监制口芪之热。制方得体,加减适宜,用之必效。
至于肝虚腿疼之理,张氏论之颇详,余不复述。
脾虚肺燥干咳浮肿
马××,女,五十岁。患干咳无痰,面足浮肿,多年不愈。经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肺心病。屡用中西药治疗,见效不大。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兼见小便短少,心悸失眠,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暗淡苔薄白,脉三、五不整,重按无力。
据症分析:脾虚湿滞,土不生金,肺失滋润,以致干咳日久不止。脾虚化源不足,肺气虚损,清肃失司,不能通调水道,以致浮肿尿少。肺为肾之母,母病不能荫子,肾水不升,则心火不降,心肾不交,以致心悸失眠。肺主气,脾益气,肺脾两虚,则气短乏力。脾虚则运化力差,放食欲不振。
综上所述,断为脾虚肺燥之证。当以扶脾燥湿为主,兼以润肺降逆之品。用《清宫秘方》八珍散加减:
淮山药15克芡实15克莲肉9克生苡仁9克
沙参15克茯苓15克陈皮6克桔梗6克百部9克
苏子9克炙冬花9克白糖18克(分三次调入)
方中,山药补虚扶弱,益肾强阴,且能益脾肺,清虚热,治虚,长肌肉。芡实扶脾益肾,收敛肺气。莲肉、茯苓健脾利湿而补肺,且能交通心肾。苡仁除湿消肿,健脾补肺。沙参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桔梗开肺气,利胸膈,引药上升。陈皮燥湿理气,降逆和中,免除诸药之壅滞。百部、冬花、苏子俱能治久咳,又能降逆化痰而润肺。加以白糖和中补虚,润肺生津。诸药相合,共同发挥扶脾燥湿,润肺降逆之功。
嘱服三剂后,症情见减,但心悸眠差尚存。药已中病,仍踵前法加减:
淮山药15克芡实15克生苡仁9克茯苓15克
广百合9克川贝母9克柏子仁9克
服三剂,眠安,精神渐好,惟面足浮肿未全消,改用张锡纯升陷汤加味:
北口芪18克潞党参15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9克
升麻6克炒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6克
此方原治胸中大气下陷之症。张氏云:“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又谓:“大气即宗气”,“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余又据张氏引《金匮》水气门桂枝加黄芪汤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而借用此方加昧治大气下陷之虚性水肿颇验。
上方连服五剂,肿即全消,尚有时微咳。改用炮姜甘草汤加昧:
炮姜15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苏子9克炙冬花9克
白蜜(每次调入一匙)
炮姜甘草汤苦甘化阴,余药相佐,敛肺止咳。
服二剂,咳即全止。为巩固疗效,又用升陷汤(口芪、知母、升麻、柴胡、桔梗)加龙骨、牡蛎收敛肺气,苏子、牛蒡子理肺祛痰,杭芍养肝,法半夏降逆。连服五剂,诸症缓解,继之,临床症状消失。病情控制未发。
[按]: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由脾上输于肺以充养全身,故二者关系至为密切,临床上常见脾气不足、肺气虚弱的脾肺两虚江。本例在脾虚湿滞的情况下,不仅肺气虚弱,且兼肺燥干咳,湿与燥成为一大矛盾。因而在用药上的难度亦大:燥脾湿则肺燥增,润肺燥则脾湿盛,所谓棘手之证。经分析病情后,乃借用八珍散加清润益气之品,既健脾燥湿,又润肺降逆,使药扣病机,两全兼顾。药虽平淡无奇,但疗效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