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
陈××,女,三十二岁。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转余诊治。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但所饮不多。断为脾胃伏火(虽属阳热但热势不甚),治宜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处方:
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细辛4克焦黄柏10克杭芍12克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热,泻胃火,细辛辛温,为肾家本药,其性散而升。经云“火郁发之”,故配石膏能散胃经伏火。升麻升阳明胃经之清阳,又有解毒之功,杭芍平肝益脾阴,焦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能升清降浊,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则口臭可除。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此方为左金丸,有疏肝、清火、和胃之功。将二药研细末,醋炒,包两足心涌泉穴,有上病下取引热下行之义。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自诉: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细,仍口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方以滋津润燥调治。处方:
黑豆10克绿豆10克桑叶10克石斛10克杭芍10克
沙参15克元参10克麦冬15克
服五剂后,口臭全消,口唇转润而痊愈。
[按]:口臭一证,多属胃热与肺胃郁热所致,方书多用写黄散与清胃散,郁热较甚者,可用三黄石膏汤等方,此属阳热之证。亦有阴证口臭者。多由于元气不能收纳,元阳外越所致。阴证除口臭外兼见脉沉细,舌质青滑,苔薄白,二便自调,不思水饮等虚寒证情,曾治二例,用潜阳汤与四逆汤二方交替服用而愈。
(潜阳汤:川附片60克,龟板15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
便血
林××,男,三十余岁。患肠风下血多年,曾用凉血祛风之剂无效。每年发作数次,每发纯下鲜血,不杂大便,无里急后重,肛门无红肿,微感疲倦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寒湿郁遏阳明、脾失统摄所致。法当养血温经,健脾燥湿而止血。方用自拟经验方肠风止血汤。处方:
当归15克炒杭芍9克川黄连2克白术9克炙香附9克
地榆炭9克茯苓9克荆芥炭9克炒艾叶6克阿胶9克
烧乌梅9克炮姜9克甘草6克
方中归、芍补血养肝,白术、茯苓健脾燥湿,黄连燥湿健胃,少用为苦味健胃药,合荆芥炭、地榆炭祛风止血;炒艾叶、阿胶温经止血,烧乌梅酸涩、温肝止血;香附调气舒肝,炮姜、甘草苦甘化阴,入血分而止血。
复诊;上方服二剂后,下血即止,继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加味调理善后,以资巩固。处方:
黑附片30克白术9克酒炒生地15克阿胶9克
黄芩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甘草6克灶心土30克(如无可用赤石脂30克代之)
方中灶心土温燥入脾而止血,附片温肾阳,暖脾阳,合白术以复中焦健运,而加强脾统血的功能。炒生地、阿胶、甘草以益阴固血,黄芩苦寒反佐以坚阴,并制术、附燥热之性。加干姜以温中,和术、附以温补脾肾。更重要者在加桂枝以温阳通络而平肝,兼能调和升降,与诸药协同,其止下部出血之效益佳,其意义与本书治“经漏尿血”案中加入本品者相同,此又打破“血家禁桂”之戒。
此方连服三剂血遂止,嘱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整理者按]:肠风下血一症,症状特点是纯下清血,不杂大便,肛门无肿痛。此症有属于阳明热毒壅滞者,有火热之邪下注于大肠者,有寒湿郁遏阳明气机所致者,亦有饮食劳倦无节而伤及中焦者。本证的发病机理,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谓:“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上述各种因素均可造成阴络伤损而后血。本案所用之方,专为寒湿证设,凡用清热泻火,凉血祛风而不愈者,或病久症转寒湿者,只要辨证精确,用之则效。
又:黄土汤一方,乃治中焦虚寒出血效方。仲景及历代。一些医家多用于出血之时,但戴老医师认为此方脾肾并重,寒温平调,气血两顾,不仅用于出血之时,尤可作为血证后期调理巩固之用。
食物中毒
1960年,昆明市某厂,因饮食不慎,吃腐败猪肉,有部分职工发生中毒。症见呕吐,泻泄,烦闷,倦怠,头昏,或有欲吐不吐,欲泄不泄,胸腹满闷不爽等症状。予经验方藿香桂枝汤,煮大锅药,每人服100毫升,服药一至三次,均获痊愈。处方:
藿香10克神曲20克吴芷10克枳壳10克法夏10克
茯苓15克焦楂20克苏叶6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
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个陈皮10克
上方以十剂为一料煎大锅药。
[按];此方乃临床多年使用之有效方剂,系藿香正气散与桂枝汤合方化裁而出,以芳香化浊立法,用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出现寒热、胸闷、吐泻等症,无不应验。全方能升降气机,交通上下,蠲除肠中瘀滞,开郁、消痰食积滞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畅通气血使邪从外散。凡食物中毒而出现前述症状者均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