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恣泄,乃大引饮,热在其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不胜,宜五苓。
风泄,久风为飧泄,水谷不化而完出也,肝病传脾,宜泻肝补脾。
脾泄腹胀满,肠鸣,食不化,呕吐,宜理中汤(一云肠鸣食不化脾虚)。
气泻,躁怒不常,伤动其气,肺气乘脾脉弦而逆,宜调气。
惊泄者,心受惊则气乱,心气不通水入。
理中丸治冷泻、脾泻、虚泄。
白术(土炒)干姜(炮焦)甘草(炙)人参为末粥丸。
胃风丸治气虚。
四君子升麻芍药胃补丸治气虚下溜。
四君子芍药(炒)升麻平胃五苓散治湿泄、水恣泄、热泄。(此方治一切阳证。)平胃散五苓散白术芍药甘草热加芩木通流积丸治瘀积下流。甚则吐之。
青黛黄芩神曲海石椒术丸治湿。
川椒苍术肉豆蔻脾泄丸白术(二两炒)神曲(一两半炒)山楂半夏(两半)芍药(酒炒一两)黄芩(一两半炒)苍术(五钱)
虚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荷叶煨饭丸。
止泄丸肉豆寇(五钱)活石(春一钱,夏二钱,秋一钱半)寒加炒曲、茱萸,热加连、茯苓,滑加诃子皮。
温六丸青龙丸俱可治卷之中泄泻(二十六)不治证脉大而滑带紧或浮皆死。
脉急而食不下者死。
四肢冷困,不能转侧,下泄亡阳、喘者死。
卷之中小便淋闭(二十七)脉细而数,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关格头汗者死。
淋沥赤涩,皆内热也,宜解热利小便。
闭则气不利。有气虚则气不行,血虚则气不升。有痰多则气不运。
治法,气虚补气,血虚补血,痰多导痰,先服本药,后皆用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下,加以五苓散。
清肺饮子治热在上焦气分,小便不利,热而渴者是也。
泽泻(五钱)猪苓(三钱)茯苓(二钱)通草木通(二钱)灯心(一钱)车前子(一钱)蓄瞿麦琥珀(三钱)滋肾丸治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利不渴者是也。
黄柏(酒炒)知母(酒炒一钱)桂(少许)血涩致气不通,或死血作淋,加滑石、茯苓、泽泻。
牛膝膏治死血作淋。
李先生治法热在上焦,栀子、黄芩主之;中焦加连、芍;下焦加黄柏;淋热利之,山栀子之类;气虚参术加木通。
小便不通利气虚参术加升麻,后吐;血虚以四物,后吐;痰气,二陈加木通、香附,后吐。
三因淋用:五苓散葵子活石瞿麦冷加附子;热加黄芩;血加栀子、石膏、石苇;气少腹满闭,加木香、沉香。
发灰散治走马房劳饮食,忍小便以致转胞不通,脐下急满。醋下二合。
甘遂和蒜捣饼,安脐孔,合实,着艾灸三十壮,治小便不通或加葵子。
卷之中小便不禁(二十八)膀胱不约为遗溺。
小便不禁韭子丸出《三因方》,治肾冷。
韭子(六两)苁蓉鹿茸牛膝菟丝子巴戟石斛杜仲川归地黄桂上随分酌用为丸。
阿胶散治失禁。
阿胶(炒二两)牡蛎()鹿茸(酥炙四两任下)茯苓丸治心肾虚淋沥。
赤白茯苓(各二两)地黄汁好酒熬成膏丸,盐酒任下。
大小便闭者,外有骨热不同。
关格者,外有肝实热、心实热。
便利不禁,外有中风湿、肝脾不同。
卷之中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结燥便闭
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夫肾主大便为津液,津液润则大便润。热燥,脾脉沉数,下连于尺,藏中有热。亦有吐泻后,肠胃虚,服热药多者,宜承气下之。
又大便秘,小便数者,谓之脾约。脾血耗燥,肺金受邪,无所摄脾津液枯竭,治宜养血润燥。
风燥肺受风邪入肠中,右尺脉浮,宜麻仁丸。
阴结阴燥欲坐井中,两尺脉按之虚,或沉细而迟者是。
如有阴证,脉坚实,汤药中亦少加苦寒,以去燥热,宜黄柏、知母、附子。
气燥尺脉伏也,宜温补之。
老人产妇气弱津液不足而结者,并宜地黄丸。
治法肾恶燥,以辛润之。脾结燥,以苦泻之,如食伤腹满、腹响是也。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
如能食,小便赤,为实,有物秘也,宜麻仁丸、七宣等主之。如不能食者,小便清,为虚,乃气秘也,宜用浓朴汤主之。
润肠丸麻仁桃仁(一两)羌活归尾大黄(煨各半两)上蜜丸梧子大。
如大便全秘,加酒制大黄;如血燥大便干燥,加桃仁、大黄;如风结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湿,加皂角仁、秦艽、大黄;如脉涩身觉气短,加郁李仁、大黄;如阴结,加姜附。
浓朴汤治气。
浓朴半夏甘草(三两)白术(五两)枳实陈皮(一两)外有香港脚虚寒,气实亦大便不通。
肾脏风湿也。阴茎痒痛不忍。
苦参大黄荆芥皂角洗熏。海螵蛸末敷。
阴包痒虫蚀狗脊黄连黄柏水银光粉赤石脂为末敷又加黄丹卷之中头痛(三十)太阳头痛兼项与攒竹,脉浮紧或关前紧数,恶风寒,宜羌芎活主之。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胃热上攻,脉浮缓长,或关洪数,石膏、葛、芷主之。
少阳头痛额角偏疼,往来寒热,脉弦细,黄芩、柴胡主之。
太阴头痛有湿痰,体重腹痛,脉沉缓,半夏、南星、苍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