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不欲食也;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不能食也。今
初下利即不欲食,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矣。
【集注】沈明宗曰∶此伤食而致下利也。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
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必当攻去宿食,利得止而欲食,故
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隔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
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今食在上脘,故
当以瓜蒂散吐之也。
x瓜蒂散方x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煮,一分)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
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转索元常,紧脉之状也。若浮紧,伤寒;沉紧,冷痛。冷犯胃脘,谷气不行,故
曰∶有宿食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注】脉紧头痛,是外伤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
【集注】李曰∶按此脉与证,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强故也。然脉
紧亦有辨浮而紧者,为伤寒;沉而紧者,为伤食。《甲乙经》曰∶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
紧甚伤于食,则寒与食又以左右手为辨已。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目录>卷三
<篇名>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属性: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
此必传写之讹可知。
【注】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
空,故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
气喘也。
肺中寒,吐浊涕。
【注】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
窍不利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脏之死
脉也。以下五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
叶,下又无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此真脏已见,故死。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胁肝之部,肝受
病故两胁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胁
肋有邪故痛。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
所以自救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
转侧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
不来,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脏之死脉乎?
【集注】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
来但去,是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
蛇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