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方是。予意以黄连之类凉心桂附之类温肾师云。不可也。黄连固是而桂附不宜用。恐反助阳火矣。惟以泽泻泻肾之寒。则脉自转平和。
一论药味之甘者上行而发。苦味直行下泄。二味更相平也。辛味横行而散。酸味收而来敛。
二味更相平也。又若苦能坚软咸能软坚。二味少相反也。须然二味相兼。则以重者论。则轻者又杂为主矣。
一论脉中有输。有经。有络。有孙。四端纵横错综。方成人形。输者、乃气助行。无有定体。若人生之初。可善可恶也。是以偏胜之气而居处于饮食之间。稍得调之。则无有矣。
经脉者。乃此气行来已有着实定体。如人之生。习学已成。善则善。恶则恶。至此病端。定已可施。医药调养之力也。生死在此分。安危在此判。
络脉者。得之各经受来。若经中元气谷气充盛。不为所因。间有发于络脉。为病之小者。无关人之生死矣。
孙脉者。则又受之络。为有小节之刺可以治。可以无治。可以外用敷贴而愈矣。其脉之在人手也。其行直经也。其行横络也。其行亦横孙也。一横一直。无少差也。譬若天地逆行之序焉。
输脉者。若一输者。输气至于经也。经者。总而经理者也。如寸关尺三部。表里分之两手。
共十二经也。络者。络分四旁也。孙者。又络之分布出也。予曾得大肠风燥。病痔下血。须不常见。其根常在。自察其脉。右手得浮弦小涩。挨在输脉之分。久治未愈。师云。此乃热被寒郁在输而不得达于经也。据脉言。乃寒火之类。故以荆芥苦温之药主之。加以薄荷苏叶又以贝母行滞气。其荆芥能传送五脏。乃使输脉发行至经。其味苦能降火。湿能散寒。以之主治。恰是至当。学人宜以此知彼。扩而充之可也。
一凡有人求治于予者。不可因贫富而异其心。当潜心察脉。辨色验症。惟图愈疾为主。
不可轻易求其了事而已。常闻古人云。得失之中增见识。亦为吾之一小试可也。苟以谩心乘之。
非惟无益。于彼抑且有失已之初心矣。又云。才放肆则就放荡。五谷不熟。不如美草。日流污下。何能登轩岐之堂。而为当世之司命也。
诊脉捷要歌
属性:浮紧弦迟属风寒。升之散之气自完。
弦数浮洪风热认。药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涩如丝线。风燥药宜降润施。
浮而平渗来归指。风湿升散加参主。
小涩无力寒燥伤。温润之药端可与。
洪盛而涩乃燥热。降药润药当急取。
平润革迟为寒湿。升燥之药为第一。
渗润洪数为湿热。苦寒药饵宜用急。
枯涩小涩乃火燥。滋润之药用之可。
数而无力寒火观。甘补温药俱勿少。
数而有力热火功。苦寒之药正相同。
亦有湿盛火俱下。寒火之脉认宜真。
有见表滞里表实。此脉莫把热认之。
分明寒郁热难发。发散寒邪热自驱。
又有表数里无力。阴盛格阳正此期。
温内更加敛表药。阴阳和时脉自如。
积滞之脉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结芤。
血积有形按不散。气积按有寻却无。
按滑如苔名痰积。食积惟在右关系。
气口紧盛食积新。关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气口滑。食不化兮气口滞。
大凡痛脉多属阴。阳脉即散痛难成。
亦有火热来作痛。外由阴郁故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