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或问:释氏有事事无碍,譬如镜灯包含万象无有穷尽也,此理有诸?子曰:佛氏善侈,大其说也。今一言以蔽之,曰:万物一理耳。夫百氏诸子未有不善道德仁义者,考其归宿则异乎圣人也。佛氏其辞皆善遁,今即其言而究之,则必曰:吾不为是也。夫已出其口,载之于书矣,遁将何之?
【102】
子曰:佛之所谓世网者,圣人所谓秉彝也。尽去其秉彝,然后为道。佛之所谓至教也。而秉彝终不可得而去也。耳闻目见,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然。今其言曰:必尽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学者戒之,谨之,至于自信,然后彼不能乱矣。
【103】
或问:爱何以非仁?子曰:爱出于情,仁则性也。仁无偏照,是必爱之。
【104】
子曰:谦者,治益之道。
【105】
子曰:离阴阳则无道。阴阳,气也,形而下也。道,太虚也,形而上也。
【106】
子曰:道无体而义有方。
【107】
或问:释氏有言下觉,如何?子曰:何必浮屠氏?孟子言之矣。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知者,知此事也;觉者,觉此理也。
或问:变与化何别?王氏谓:因形移易谓之变,离形顿革谓之化,疑其说之善也。子曰:非也。变,未离其体也,化则旧迹尽忘,自然而已矣。故曰: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108】
子曰:尽己无歉为忠,体物无违为信。表里之义也。
【109】
子曰:莫大于道,莫妙于神。至大至妙,宜若难言也。圣人语之,犹常事尔。使学者玩而索之,故其味长。释氏之言夸张闳侈,将以骇人耳目而动其心。意已尽而言未已,故其味短。
【110】
子曰:圣人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故其道平直而易行。佛氏厌苦弃舍,造作费力,皆非自然,故失之远。
【111】
子曰:佛氏求道,犹以管窥天,惟务上见而不烛四旁,是以事至则不能变。
【112】
子曰: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极耳,非二致也。
【113】
子曰:予夺翕张,理所有也。而老子之言非也。与之之意乃在乎取之,张之之意乃在乎翕之,权诈之术也。
【114】
子曰:礼乐大矣!然于进退之间,则已得情性之正。
【115】
子曰:一二而合为三。三见则一二亡矣。离三而为一二,一二见而三亡矣。方为一二而求三,既已成三又求一二,是不知理。
【116】
子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或过或不及,无非恶也,杨墨之类是也。
【117】
子曰:以气明道,气亦形而下者耳。
【118】
子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故曰:动静一源。
【119】
子曰:气充则理正,正则不私,不私之至则神。
【120】
或问:何谓诚?何谓道乎?子曰:自性言之,为诚;自理言之,为道。其实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