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接着说:“岁在金时,能够丰收;岁在水时,就有水灾之害,可能歉收;岁在木时,可能出现饥馑;岁在火时,则会出现旱灾。每六年一丰收,每六年一旱灾,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臣以为,免税,七年为宜,短了,未及金时,百姓不足;长了,国库太空,不利修备。”
“唯?吴国之贿赂何出?”
“臣以为宜多送不能吃、不能用、只能看的珍宝,灭吴之后,仍可取回。”
“好!”勾践一反常态叫了一声,想起送吴的礼品多是吃的用的,一吃一用就完了。范蠡这个主意好。
勾践马上喊侍人去通知文种,这批礼品改送珍宝。
“唯!”勾践转身对范蠡,“依你之见,颁布免谷税令。”
范蠡两条建议被大王采纳,十分高兴,又说:“大王,为加快新都建设,臣想先将诸暨城中市民迁去。”
“唯?”
“每户只怞一丁,构造民居,新都有王宫,也要有民居,市面,四周还要筹建犬山、豚山、鸡山、蜂山、马厩、鱼塘、鳄池。”
“好吧,你和文种商议着办,这里有文大夫一个灭吴奏简,你看看。”
勾践说着,从几案上拿起竹简,送给范蠡。
范蠡接过,郑重展开,文种篆书“灭吴九术”映入眼内:一、尊天地,奉鬼神,求保佑,专信仰;二、厚礼送吴君臣,骄其心,灭其气;三、高价购吴粮,虚其积聚;四、进美女与吴王,乱其心,虚其体;五、进巧工送良材,使吴王大造宫殿,耗其财,疲其民;六、遣谀臣人吴,以乱其谋;七、挑起佞臣、直臣矛盾,使直臣伍子胥因谏而死,弱夫差之辅;八、富民强国,准备灭吴利器;九、整修军备、以待时机。“太好了!”范蠡叫道,“文大夫不愧治国良才,所列九条,条条可行。犹如绳索,环环相扣夫差脖子。九条实现之日,即是夫差上吊之时。请大王实行之。”
“唯?真是这样好。”勾践从范蠡手中接过竹简,仔细看了,十分满意,说:“两个法令与九策之术相违否?”
“日月合壁,九星联珠,兴越灭吴之本。大王!”范蠡有些兴奋。
“好!二十年大略,九大策术,灭吴有望,寡人无忧矣!”勾践也兴奋起来,说:“今日不要走了,和寡入说说各国情势。秦、楚、晋、卫、齐、鲁、陈不可不知啊!”
范蠡敬佩地望着勾践,心里说:“大王终于成熟了,眼光从脚下到天下了。”
君臣说话快结束时,侍人报告,送吴礼品之车队,已经启程了。
勾践惋惜起来:“那布、那酒、那皮,那米,那盐、那笋全是上等的,上大夫为何不早一天来呢?”
迁都图吴施计选美为早日建好新都,范蠡吃住在工地,日夜躁劳,经过七八个月的奋战,新都终于在会稽山下平原水网上建成。大小两座城池依地沿水“回”形套建。
小城城墙2里223步,陆门四个,水门一个。城中宫台周围620步,宫柱耸立,檐高1丈6尺,房间各异,一百扇窗户,个个不同,名曰:“勾践小城”,是给大王、王后准备的寝所和理政的地方。小城外又建大城,城墙长20里72步,陆门三个,水门三个,城内为朝臣、王公贵族及随迁平民修了院落,留出了街道,建了市场。大城名“蠡城”,意在臣围君主,保卫君主。大城小城适当地方,建了兵营,器室,用作保卫都城之需。为不使吴国怀疑,大城西北角不筑城墙,以示臣服于吴,不塞去吴贡献之道,不堵吴使出入之路。
大城西边卧龙山上,建了一座很高的飞翼楼,可以望到很远的道路和河流,意在看到吴军来犯时,早作准备。城中开挖河道的泥土,堆成一座高46丈的龟形土山,遍植草木,在山巅建灵台,用作观察星象。都城竣工时,又把剩余石料运到城北浙水边,依山傍水建起了一道可屯兵的防线,名曰:“固陵”。
一切就绪之后,范蠡择了吉日,请大王率众臣,自诸暨迁入。迁都本是大事,应该庆祝爇闹,但又怕吴国不悦,恰在此时,夫差感勾践回国后,每月不忘贡献之殷勤,派使者来越,宣示增其封地,东至句甬,西至楚境。南至姑蔑,北至平原,纵横八百里。使者还带来了夫差赐于勾践的诸侯专用羽毛之饰,意在认可勾践是一方诸侯。范蠡建议大王,以庆祝吴王赏赐,恢复越国领地名义庆祝迁都。于是接连半月,越国上下,犹如过节,在欢庆气氛中完成了都城搬迁。
勾践到新都巡视了一遍,十分满意。对范蠡说:“孤实不德,以至失国亡家,身为奴隶,若非相国及诸大夫赞助,焉有今日?”范蠡忙说道:“此乃大王之福,非臣等之功,愿大王勿忘三年石室之苦,则越必兴,吴必亡。”
勾践忙说:“石室之苦,终生难忘,此次迁都,孤把薪床苦胆都已带来,相国指教,孤不敢忘矣。”范蠡诚惶诚恐:“大王如此说,令臣下汗颜。臣下唐突问大王,此次搬迁,如何未见王后?”
“王后于月前带宫中男女入天目山采葛寻宝,至今未回。”
“王后仁义贤德之至也。此等苦事,委屈王后了。”
“王后说经历了三千六百五十步,十八层台阶之羞,一千二百日之苦,就没有苦事可言了。”
“王后内助大王,越国不愁不兴。”
“但愿如此,王后不愧周室后人。上大夫,孤已将后宫妃子遣散了。”
范蠡见勾践高兴,戏说道:“大王颁的生育令上,可没君不娶妃子这一条。”
勾践知范蠡戏说,也优默道:“本想赐你二妃,又想你整日不在家,违了生育令。”
范蠡笑道:“是啊,一个夫人还常守空房。”
勾践赞道“大丈夫以国为家啊!”
范蠡拱手施礼道:“士为知己者死。大王如此信任臣下,臣敢不夜以继日。”
勾践优默道:“孤和大夫,一根绳上蚂蚌。”说完笑了起来。
范蠡也笑了起来。不明白的是,大王怎知这民间土语。
侍卫武士带一个樵夫模样的人前来报,天目深山,发现一对神木,高五丈,粗十围,土人称之为楠梓,见者皆曰天下少见,请示大王如何处置。
“唯!”勾践示意范蠡出个主意。
范蠡惶恐道:“臣若说得不对,请大王不要怪罪。”
“唯!你说吧。”
范蠡道:“此等神木,五百年一现,大王津诚感天所致,本应用于王室,以固越之基业。然,王宫已立,大王节俭之名,天下已闻,再伐此木来用,有悖大王正名。”
勾践点头:“对,孤不用此木。”
范蠡接着说道:“神木既为大王而现,应为大王出助国之力,臣闻吴王夫差欲修广宫,改建姑苏台,令增高可望百里,加宽可容六千人。修好后聚歌童舞女于上,极入间之乐。修台起阁,正缺大木。臣以为,可投其所好,将神木伐下,加以削斫,用丹青画五采龙蛇之文,嵌以黄金白玉,派专使浮江北上,献于吴王。同时进献能工巧匠,助吴修台,以行文种大夫九策之五。”
“唯!讲得好,依上大夫之见。”勾践挥手让武士来人走后,对范蠡说:“上大夫此计,绝。孤有一事不明。”
“大王请讲?”
“上大夫遇事为何必能拿出策术?”
“臣一心为王,一心为越,一心灭吴,遇事策术即来。”
“唯,孤也一心灭吴,为何计不能出?”
“君用臣,臣用计。所谓君君臣臣,是也。”
“孤明白了。”
说话之间,文种手捧图卷笑嘻嘻地来了。
“唯?文大夫何事高兴?”
“好久未见到文大夫,去了何方?”范蠡也说道。
种:“遍游国中,宣示大王的生育令和免谷税令去了。”
“唯?”
种:“国中百姓皆赞大王英明,毗邻吴楚之地,已有庶民迁徒至越。”
“好!迁都、归土、令行,三件喜事,令寡人高兴,全赖二位大夫之力。”
“大王,还有一喜。”文种兴致勃勃道,“九策之四可行矣!”
“唯?”
种:“臣遵大王旨意,宣示两个法令时,杂以善相人者,遍游国中,凡有色者,记其人,于中选优。半年来,选美二十余人,反复筛剔,得尤美者二人,现呈上图形,请大王示下。”
种说着展开了手中的白纱细绢。
勾践、范蠡只觉眼前一亮:两个美人,红颜花貌,交相辉映,如并蒂之芙蓉,似长夜之明月,犹下凡之天仙。
种介绍道,两名美女,一曰西施,苎萝山下采薪之女。苎萝山有东西二村,多姓施,女在西村,故称西施。另一女,名郑旦,与西施毗邻。西村临江,二女每日相与烷纱于江,引得群鸟毕集,丁壮争睹,江水亦不流矣。
“唯!唯!!唯!!!”勾践连叫了三声,又把图形拿到面前仔细看了一遍,交给文种说:“有此绝色女子,夫差之心,必乱矣,文大夫,即送二女,献于吴王。”
“是!”文种答道。
“慢,大王!”范蠡道。
“唯?”勾践看着范蠡,不知范蠡为何不同意,他不会请求留下美女做妾吧。不会,范蠡不是此种人,王后赐给他夫人的两个侍女,他回国后,已送还王后。他心思不在女色上。
“少伯,你?”文种也惊讶起来。
范蠡笑了:“大王,文大夫,臣不同意即送。”
“唯?!”
范蠡:“所谓,树不修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文大夫九策之四,贡美与夫差,旨在惑心,虚体,坏智。那西施、郑旦,貌虽美矣,然,终是山野民女。口不能歌,言不能对,足不能舞,手不能艺,容不能饰,仪不能媚,服不能迷,体不能醉。如何惑心,虚体,坏智?且计者,机也,关系重大,若被夫差识破,九策危,前功尽弃矣。西施、郑旦若无忠君之心,爱越之心,舍身之心,献与吴王,犹如纵毛于炉炭,投卵于千钧,不仅干事无补,还会打草惊蛇。”
“范大夫说得对。”文种首先点头。
“唯。”勾践望着范蠡,“寡人收回即送二女去吴成命!”
“大王英明。”文种恭维道。
勾践又从文种手里拿过图形看里了一遍,把图形递给范蠡。
“大王?”范蠡意识到事情不妙。
勾践道:“都已建成,军备未展,请范大夫各以百金聘之。在郊外辟宫别居,教训二女,艺成后进献吴邦。”
“好!”文种叫道,“范大夫一身绝艺,教训二女最当。”
范蠡未料到此事落到自己头上,君命难违,只好跪下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