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张融,字眉嵎。晋咸宁中,子妇产男,初不觉有异。至七岁,聪慧过人。融曾将看射令人拾箭还,恒苦迟。融孙云:“自为公取也。”后射才发,便赴,遂与箭俱至棚;倏已捉矢而归。举坐怪愕。还经再宿,孙忽暴病而卒。呼诸沙门烧香。有一胡道人谓云:“君速敛此孙;是罗刹鬼也,当啖害人家。”既见取箭之事,即狼狈阖棺。须臾,闻棺中有扑摆声;咸辍悲骇愕,遽送葬埋。后数形见。融作八关斋,于是便去。
晋义熙中,京师长年寺道人惠祥与法向连堂。夜四更时,惠遥唤向暂来。往视:祥仰眠,手交于胸上,足挺音鼎直,云“可解我手足绳。”曰:“上并无绳也。”祥因得转动,云,“向有人众,以我手足,鞭捶交下,问何故啮虱。”语祥若更不止,当入两石间。祥后惩戒于虱,余无精进。
安荀本姓路,吴郡人也。年十余,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太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荀曰:“恐此疾由业,非医所消。贫道案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此下原有与女并三字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荀然之。即于宅内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载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沈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求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不测所终。
元嘉元年,建安郡山贼百余人,掩破郡治,抄掠百姓资产子女;遂入佛图,搜掠财宝。先是,诸供养具,别封贮一室。贼破户,忽有蜜蜂数万头,从衣簏出,同时噬螫群贼;身首肿痛,眼皆?合。先诸所掠,皆弃而走。已上事类赋注三十亦引蜂飞邀逐噬击弥路贼;遂惶惧从便道而去。是时蜡日所缚子女,各还其家。
宋元嘉中,吴兴郡内尝失火。烧数百家,荡尽;惟有经堂草舍,俨然不烧。时以为神。
车母者,遭宋庐陵王青泥之难,为虏所得,在贼营中。其母先来奉佛,即然七灯于佛前,夜精心念辩正论八注引虏上有佛佛二字中下有为奴二字夜上有昼字念作哭观世音,愿子得脱。如是经年,其子忽叛还。七日七夜,独行自南走。常值天阴,不知东西,论注忽下有得字独行二字到天下有两字东西二字到遥见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屯欲投,终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觉到家,见其母犹在佛前伏地;又见七灯,因乃发悟。母子共谈,知是佛力。自后恳祷,专行慈悲。
吴郡人沈甲,被系处死。临刑市中,日诵观音辩正论八注引作沈英观音并作观世音名号,心口不息。刀刃自断,因而被放。一云,吴人陆晖系狱,分死,乃令家人造观音像,冀得免死。临刑,三刀,其刀皆折。官问之,故答云,恐是观音慈力。及看像,项上乃有三刀痕现;因奏获免。
荥阳高荀,年已五十。为杀人被收。锁顿论注八引荀作苟顿作项地牢,分意必死。同牢人云,努力共念观音。荀云:“我罪至重,甘心受诬,论注念作诵观下有世字诬作死何由可免。”同禁劝之,曰始发心誓:当舍恶行善,专念观音,不离论注曰作因离作简造次。若得免脱,愿起五层浮图,舍身作奴,供养众僧。旬日论注浮作佛日作月用心,钳锁自解。监司惊惧。语荀云:“若论注惧作怪语下有高字无若字佛神怜汝,斩应不死。”临刑之日,举刀刃断。
史隽有学识,奉道而慢佛。常语人云:“佛是小神,不足事也。”辩正论八注引也作耳每见尊像,恒轻诮之。后因病脚挛,种种祈福,都无效验。其友人赵文谓曰:“经道福中第一。可试造观音像。”隽以病急,如言铸像。像成,梦观音,果得差。
吴唐,庐陵人也。少好驱媒猎射,发无不中;家以致富。后春日将儿出射,正值麀鹿将麑。鹿母觉有人气,呼麑渐出。麑不知所畏,径前就媒。唐射麑,即死。鹿母惊还,悲鸣不已。二字赋注引有唐乃自藏于草中,出麑致净地。鹿直来其地,俯仰顿伏,绝而复起。唐又射鹿母,应弦而倒。至前场,复逢一鹿,上弩将放,忽发箭反激,还中其子,唐掷弩抱儿,抚膺而哭。闻空中呼曰:“吴唐,鹿之爱子,与汝何异?”唐惊听不知所在。
程德度,武昌人。昔在浔阳,夜见屋里自明。先有燕窠,忽有小儿,长尺余,洁白,从窠中出,至床前曰,却后三年,当得长生之道。寻闇而灭。甚秘密之。
沛国周氏有三子,并喑不能言。一日,二字赋注引有有人来乞饮,闻其儿声,问之;具以实对。客曰:“君有罪过。三字赋注引有可还内思之。”周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乃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出曰:“记小儿时,当床有燕窠,中有三子,母还哺之,辄出取食。屋下举手得及;指内窠中,燕子亦出口承受。乃取三蒺藜,各与之吞,既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恒自悔责,”客变为道人之容曰:“君即自知悔,罪今除矣!”便闻其儿言语周正,即不见道人。
王导,河内人也。兄弟三人,并得时疾,其宅有鹊巢,旦夕翔鸣,忽甚諠噪。俱恶之。念云,差当治此鸟。既差,果张取鹊,断舌而杀之。兄弟悉得喑疾。
天竺有僧,养二牛。日得三升乳,有一人乞乳,牛曰:“我前身为奴,偷法食;今生以乳鐀之。所给有限,不可分外得也。”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六帖引作为雨灭火。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故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
蟒死于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