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韦玄成奏《罢郡国庙议》
(注)李斯上秦皇罢封建议在前。《诗》“周爰谘谋”,谓徧于咨议也。《易?节象》“君子以制数,度议徳行”。《周书议事》“以制政乃弗违,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文以辨洁,不以繁缛,事以明核,不以深隐。
(补注)按刘勰云“议者,宜也。周爰谘谋,以审事宜也。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议之来,逺矣。至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盖古者,国有大事必集羣臣而廷议之。若罢盐铁,击匈奴之类是也。厥后,下公卿议乃始。撰辞,书之简牍以进,而学士偶有所见。又复私议于家。又有谥议,别为一体”。按礼记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故行出于巳(己)而名生于人,使夫善者劝而恶者惧也”。天子崩则臣下制谥于南郊,明受之于天也。诸侯薨则太子赴告于天子,明受之于君也。盖子不得议父,臣不得议君,故受之于天、于君。若卿大夫则有司议而谥之,故周制,太史掌小丧赐谥。小史掌卿大夫之丧赐谥。秦废谥法。汉乃复之,然仅施于君侯而公卿大夫皆不得与。唐制,太常博士掌王公以下拟谥。宋制,拟谥定于太常,覆于考功,集议于尚书省,其法渐密。故厯代以来,有帝后谥议,臣僚美恶谥议。其体有四:曰谥议、改议、驳议、答驳议。今制虽设太常博士,然不掌谥议。大臣没,其家请谥,则礼部覆奏或与或否,惟上所命与,则内阁拟四字以请而钦定之,皆得美名。初无恶谥。以示惩戒而谥议废矣。至于名臣处士,法不得谥,则门生故吏相与作议,而加私谥焉。其事起于东汉,至今相沿不絶,亦可见古法之不尽废于今也。故曰私议。
反骚——汉扬雄作(注)雄摭骚文而反之投诸江流,以吊屈原,故曰反骚。徐祯卿曰“雄反骚,论者多过之,原含忠陨郁,且复获谤,故为之赋反骚。”
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注)弹,纠劾也。绳愆纠缪之谓。省台中宪之职也。
(补注)汉王尊劾丞相衡等奏。翟方进劾陈咸等奏。皆字挟风霜,倾邪顾而生惧,不自觉所劾之私。
荐——后汉云阳令朱云荐伏湛(注)荐,举也。进也。举其功能而进乎上也。
教——汉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注)天垂文象人行事谓之教。秦法,诸侯王称教。教,效也。言出而民效也。《白虎通》“王者设教,承衰捄敝,欲民反正道也。”
(补注)李周翰云“教,示于人也”。秦法,王侯称教而汉时大臣亦得用之,如出教,告属县是也。故陈绎曾以为出教,告众之辞。
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注)汉官仪谏院凡章草皆皂囊封事,慎机密也。(补注)又,蔡邕陈七事封事。
白事——汉孔融主簿作白事书(注)白,告语也。告明其事也。移书——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论左氏春秋
(注)勰曰“刘歆之移太常,辞刚而义辨,文移之首也”。按“乔瑁诈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此在歆前。
(补注)按公移者,诸司相移之词也。其名不一,唐世,凡下达上,其制有六。其二曰状,百官于其长亦为之。其五曰辞,庶人言为辞。其六曰牒,有品已上公文皆称牒。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一曰闗,谓闗通其事也。二曰刺,谓刺举之也。三曰移,谓移其事于他司也。宋制,宰执带三省枢密院出使者,移六部用札。六部移宰执带三省枢密院事出使者及从官任使副,移六部用申状。六部相移用公牒。今制,上逮下者曰照会、曰札付、曰案验、曰帖、曰故牒。下达上者曰咨呈、曰案呈、曰呈、曰牒呈、曰申。诸司相移者曰咨、曰牒、曰闗。上下通用者曰揭帖。
铭——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铭(注)不切而妙者,有武王诸铭。《考工记》“量铭,古铭也”。勰曰“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勤笋簴而招谏。成汤盘盂,着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铭兼褒讃,体贵弘润,取事必核以辨摛,文必简而深。”
(补注)按郑康成曰“铭,名也”。刘勰曰“观器而正名也。故曰作器能铭,可以为大夫矣。考诸夏商,鼎、彝、尊、卥、盘、匜之属,莫不有铭而文多残缺,独汤盘见于大学,而《大戴礼》备载武王诸铭,其后作者寖繁。凡山川宫室门井之类,皆有铭词,盖不但施之器物而巳,然要其体不过有二:一曰警戒;二曰祝颂”。陆机曰“铭贵博文而温润”。斯言得之矣。
箴——汉扬雄《九州岛百官箴》
(注)箴者,规戒以御过者也。勰曰“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箴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夏商二箴,余句颇存,及周之辛甲,百官箴阙,惟《虞人箴》一篇体义备焉。”
(补注)按说文云“箴者,试也”。盖医者以针石刺病,故有讽刺而救其失者,谓之箴古。有夏商二箴见于《尚书?大传解》及《吕氏春秋》,然余句虽存,而全文巳缺,及周太史辛甲命百官箴王阙而《虞人》一篇备载于《左传》。于是扬雄仿而为之,大抵用韵语以垂警戒。
封禅——书汉文园令司马相如(注)《白虎通》“王者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升封泰山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山基,广厚也。厥体备乎书中,非雕龙所可几及也。”
(补注)相如封禅书,文几三千言,而前后贯串如一句。
赞——司马相如《荆轲赞》
(注)赞,扬言以明事而嗟叹以助辞也。四字为句,数韵成章,盖文约而寓褒贬也。又句可短长,惟韵不可失真。徳秀曰“赞,颂体,式相似,贵乎赡丽,宏肆而有雍容俯仰,顿挫起伏之态,乃佳。”
(补注)按《字书》“赞,称美也。字本作赞”。昔汉司马相如初赞荆轲。后人祖之,着作甚众。唐时用以试士,则其为世所尚乆矣。其体有三。一曰杂赞,意専褒美,若诸集所载人物、文章、书画诸赞是也。二曰哀赞,哀人之殁而述徳以赞之者是也。三曰史赞,词兼褒贬,若史记、索隐、东汉、晋书诸赞是也。刘勰有言“赞之为体,促而不旷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其颂家之细条乎?
颂——汉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
(注)《乐书》“黄帝有龙衮颂”。颂,所以扬厉休功而述美盛徳者。勰曰“帝喾臣咸墨为颂。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抑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唯纎巧曲致与情而变。其体如斯。
(补注)按诗有六义。其六曰颂。颂,容也。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若商之那,周之清庙,诸什皆以告神,乃颂之正体也。至于《鲁颂?駉閟》等篇则用以颂僖公,而颂之体变矣。后世所作皆变体也。其词或用散文或用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