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蛔虫,原作虫蛔",据闽本、蜀本、集成本、石印本转。
40长沙药解卷二灶中黄土《金匮》柏叶汤方在柏叶。用之治吐血不止,胶艾汤方在阿胶。用之治胞阻漏血,以其温经而止血也。
血生于肝,敛于肺,升于脾,降于胃,行于经络,而统于中气。中气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鼻口,肝脾下陷,则下脱于便溺。盖血以阴质而含阳气,其性温暖而孕君火,温则流行而条畅,寒则凝瘀而梗涩。瘀而不行,则为癥瘕,瘀而未结,则经脉莫容,势必外脱。肺胃之阳虚,则逆流而不降,肝脾之阳虚,则陷泄而不升。肺胃之逆,非无上热,肝脾之陷,非无下热,而究其根原,全缘于中下之湿寒。
艾叶和煦通畅,逐湿除寒,暖补血海,而调经络。瘀涩既开,循环如旧,是以善于止血,而治疮疡。其诸主治,止吐衄便尿、胎产崩带、淋沥痔漏、刀箭跌损诸血,治发背、痈疽、疔毒、疳疮、臁疮、风癞,疥癣诸疮,咽喉、牙齿、眼目、心腹诸痛,灭皯黑曾1,落赘疣,调胎孕,扫虫匿虫。
灶中黄土味辛,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燥湿达木,补中摄血。
《金匮》黄土汤,灶中黄土半斤,甘草二两,白术三两,黄芩三两,阿胶三两,地黄三两,附子三两。
治先便后血。以水寒土湿,乙木郁陷而生风,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后者,是缘中脘之失统,其来远也。黄土、术、甘,补中燥湿而止血,胶、地、黄芩,滋木清风而泄热,附子暖水驱寒而生肝木也。
下血之证,固缘风木之陷泄,而木陷之根,全因脾胃之湿寒。后世医书,以为肠风。风则有之,而过不在肠。至于脾胃湿寒之故,则绝无知者。愈用清风润燥之剂,而寒湿愈增,则注泄愈甚。以至水泛火熄,土败人亡,而终不悟焉。此其所以为庸工也。
灶中黄土,以湿土而得火化,最能燥湿而敛血。合术、甘以燥土,附子以暖水,胶、地以清风,黄芩以泻热,下血之法备矣。盖水寒则土湿,土湿则木郁,木郁则风生,风生则血泄。水暖而土燥,土燥而木达,木达而风静,风静而血藏,此必然之理也。
足太阴矣湿土主令,辛金从令2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令3化气而为燥,失血之证,阳明之燥衰,太阴之湿旺也。柏叶燥手太阴、足阳明之湿,故止吐血,燥则气降而血敛。黄土燥手阳明、足太阴之湿,故止下血,燥则气升而血收也。
其诸主治,止吐衄、崩带、便尿诸血,敷发背、痈疽、棍杖诸疮。
1皯(g·an桿)黑曾(zμeng赠),《集韵》皯黑曾,面黑气。"2令,原脱,诸本均同,据《四圣心源:卷二》六气从化,本气衰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章补。
3令,原脱,诸本均同,据《四圣心源:卷二》六气从化,本气衰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章补。
41新绛长沙药解卷二新绛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
《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妇女半产漏下,以其敛血而止漏泄也。
新绛利水渗湿,湿去则木达而血升,故能止崩漏。其诸主治,止崩漏、吐衄、泄利诸血,诸血证皆缘土湿,以中气湿郁,故上溢而下泄也。除男子消渴,消渴,厥阴风木之病,亦缘太阴土湿。通产后淋沥。
止血,烧灰存性,研用。消渴、淋沥,煮汤,温服。
马通味辛,温,入足厥阴肝经。最能敛气,长于止血。
《金匮》柏叶汤方在柏叶。用之治吐血不止,以其敛气而能收血也。
白马通性善摄血,其诸主治,专止吐衄崩漏诸血。
王不留行味苦,入足厥阴肝经。疗金疮而止血,通经脉而行瘀。
《金匮》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十分,蒴藋细叶十分,桑东南根白皮十分,甘草十八分1,厚朴二分2,川椒三分,干姜二分,黄芩二分,芍药二分。治病金疮,以金疮失血,温气外亡,乙木枯槁,风燥必动,甘草培其中气,厚朴降其浊阴,椒、姜补温气而暖血,芩、芍清乙木而息风,蒴藋化凝而行瘀,桑根、王不留行,通经而止血也。
王不留行通利经脉,善治金疮而止血。其诸主治,止鼻血,下乳汁,利小便,出诸刺,消发背痈疽。
八月八日采苗,阴干百日用。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1十八分,原作一分",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九》、《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改。
2二分,原作十分",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九》、《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改。
42长沙药解卷二桂枝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伤寒》桂枝汤,桂枝三两1,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郁遏营血,不得外达,是以发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2,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三两。治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以误下伤其中气,己土陷下而为泄,戊土逆上而为痞,而表证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