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原作神",诸本均同,据《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改。
54长沙药解卷三五味子闭之权,于是惊悸、吐衄、崩带、淋遗之病,种种皆起。是以虚劳之证非一,无不成于乙木之不谧,始于辛金之失敛。究之总缘土败,盖坎中之阳,诸阳之根,坎阳走泄,久而癸水寒增,己土湿旺,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此木陷金逆所由来也。法当温燥中脘,左达乙木而右敛辛金。薯蓣之性,善入肺胃而敛精神,辅以调养土木之品,实虚劳百病之良药也。
五味子味1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用五味、干姜、细辛,敛肺降逆,以止咳嗽。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2,细辛、干姜各一两。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咳者,加五味、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金匮》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并用之,以治咳嗽。小青龙汤,治痰饮咳逆,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以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咳嗽冲逆者,辛金之不敛也,泄利滑溏者,庚金之不敛也。五味酸收涩固,善敛金气,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脱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备焉。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阳秘,阳秘则上清而下温,精固而神宁,是亦虚劳之要药也。
诃黎勒味酸、微苦,气涩,入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收庚金而住泄,敛辛金而止咳,破壅满而下冲逆,疏郁塞而收脱陷。
《金匮》诃黎勒,诃黎勒十枚,为散,粥饮和,顿服。治气利。以肝脾郁陷,二气凝塞,木郁风动,疏泄失藏,而为下利。利则气阻而痛涩,是为气利。诃黎勒行结滞而收滑脱也。
肠陷而为利者,清气滞塞而不收也,肺逆而为咳者,浊气壅塞而不敛也。诃黎勒苦善泻而酸善收,苦以破壅滞,使上无所格而下无所碍,酸以益其收敛,使逆者自降而陷者自升,是以咳利俱止也。其治胸满心痛,气喘痰阻者,皆破壅降逆之力,其治崩中带下,便血堕胎者,皆疏郁升陷之功也。
1味,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前后文义补。
2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55白前长沙药解卷三白前味、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塞而清痰。
《金匮》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脉沉之咳,是缘水气之里冲,非由风邪之外闭,泽漆治其水气,白前降冲逆而驱痰饮也。
白前善降胸胁逆气,心肺凝痰,嗽喘冲阻,呼吸壅塞之证,得之清道立通,浊瘀悉下,宜于补中之剂并用乃效。
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用细辛、干姜、五味,降逆敛肺,以止咳嗽。《金匮》以治痰饮,咳逆倚息。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用桂苓五味甘草,治其气冲。冲气既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方在干姜。治其咳满。《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1,细辛、干姜各一两。是皆小青龙之法也。
《金匮》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皆用之,以治咳而下寒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在麻黄。麻辛附子汤2、方在桂枝。大黄附子汤、方在大黄。赤丸、方在乌头。乌梅丸方在乌梅。皆用之,以治寒气之冲逆也。
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冲者,加桂枝三沸,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风木冲逆,则用桂枝,寒水冲逆,则用细辛,此治冲逆之良法也。
肺以下行为顺,上逆则逆,逆则气道壅阻,而生咳嗽。咳嗽之证,由于肺金不降,收气失政,刑于相火。其间非无上热,而其所以不降者,全因土湿而胃逆。戊土既湿,癸水必寒,水寒土湿,中气不运,此肺金咳逆之原也。
当火炎肺热之时,而推其原本,非缘寒气冲逆,则由土湿堙寒,因而水饮停瘀者,十居七八。然则上热者,咳嗽之标,水饮湿寒者,咳嗽之本也。
外感之咳,人知风寒伤其皮毛,而不知水饮湿寒实伤其脏腑。盖浊阴充塞,中气不运,肺金下达之路既梗,而孔窍又阖,里气愈阻,肺无泄窍,是以宗壅迫,冲逆而为咳。若使里气豁通,则皮肤虽闭,而内降有路,不至于此也。
1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2麻辛附子汤,据卷二桂枝释文,系指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
56长沙药解卷三射干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射干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扫瘀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