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蕴第二十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说见论语。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说亦见论语。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加此。
然则璧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
蕴,中所畜之名也。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颜子为得其全。故因其进修之迹,而後孔子之蕴可见。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圣凡异品,高下悬绝,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於圣人言深,常人言薄者,深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蕴第三十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
精者,精微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专以明此而已。蕴、谓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
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阴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
袓,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盖凡管於阴阳者,虽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於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於此而寄之也。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
此以乾卦爻词、损益大象,发明思诚之方。盖乾乾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
“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褔常少而祸常多,不可不谨。
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样也。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
心不诚,则身不可正;亲不和,则家不可齐。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
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离,必起於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传文。二女,谓睽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阴柔之性,外和悦而内猜嫌,故同居而异志。
尧所以厘降二女於妫汭,舜可襌乎?吾兹试矣。
厘,理也。降,下也,嫣,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尧理治下嫁二女於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观於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息於外,则善心之生於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
程子曰:“无妄之谓诚。”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无妄次复,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唯至诚者能之,而赞其旨之深也。
此章发明四卦,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富贵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真知道羲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陋第三十四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德之重,而不溺於文辞之陋也。
拟议第三十五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後言,议之而後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中庸、易大传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
意与十一章略同
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
中正,本也;明断,用也。然非明则断无以施,非断则明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後也。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达。讼之刚,噬嗑之动,即果断之谓也。
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公第三十七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