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者承阳。阳者包阴。二气环行。乃见生成。此亦气之自然。数之自合者也。故易之卦象。自之象。生与之两仪。更生之四象。更由是推之。而生
之八卦焉。皆气数自然化合而生成者。而其自出则太极也。即一也。
图而象之。则为O。此示浑然之气也。以其既具动静也。则为。示已生两仪也。世传之图。有末尽合。应以此二图为则。一图则太极之象。纯净光明。二图则动静生阴阳之象,黑白环抱。如是可见太极之体。及所两仪之象也。
夫易象者言天地既生之後者也。取象自太极以下。而八卦也。六十四卦也。三百八十四爻也。皆两四象既生之後之事物也。重在既变之象。故名曰易。
易变易也。而易有太极一语。即明示所自始也。易字不必指书名。当以卦象变易之义释之。
有字不可属于易经解。当以自无入有之义释之。盖言易之言变易也。必自其变所始考之。言变者必徵于有物之初。而始有者即变之始见也。则太极者即万有之始。亦万变之宗。
故言变易。而明变化之源。言自无入有。自当溯太极而为全易之根本。则易有太极一语。其意义至深切着明也已。若视为易经有太极。则不合矣。
太极非物也。言易虽自伏羲。而太极之有象。则天地之先也。故太极不得视为易所有无者也。要知太极之象。传之久矣。伏羲时画之为一。无此图也。後圣渐由伏羲之一。演之为圆圈,以示其体。又有由圆圈之象。演之为。以明为用。即中字所自出也。
後更演之为黑白交互之象。以明两仪既生。二气之周流不尽。而以证天地生化之序。乃合易象八卦之图。此今世所传之太极图也。图之为象。在明其体用。黑白之图。有用遗体。尚非全也。必先有浑圆明澈之图。以象其本来元气。合以黑白交环之图。以象其动静生阴阳。于是体用皆全。变化自见。
如易之卦象。自生。自生四象八卦。皆有序也。若不循序观之。则不知八卦所来。又何以明卦象之体用与变乎。故者太极也。者两仪也。八卦皆自是生化者也。
古人言文尚简。况当画卦之时。尚无文字。所有之象。仅八卦与六十四卦。虽有太极之象。而未有图。以未以列于卦象前後。不过口授之後人。知其有所始耳。迨文王之後。诸圣人之言。皆笔之书。
不独易之象义。有其文言释之。即河洛太极之图象。亦有传序以解之。此系传中有易有太极之语也。盖恐後人不知易卦所自始。而忘其本。故特述先圣之言。而系辞以传之耳。系传者谓系于辞以为传授。以易象之未备。恐先人口传不垂久远。故系之辞。为之传。言犹系之于易。使毋遗耳。
天地之前一气所凝;
固无物也。天地即判。万物续生。仍气之所周流。故盈天地者物也。运天地者气也。气化而物生。气化自太极始。太极者气之主宰。其生化之序。则见河洛二图。
阴阳并行。生化无垠。曰阴阳者以太极气化之次序也。太极之初。元气纯阳。不可分阴阳也。元气胚动。乃生阴焉。动则阴生。静则阳复。气因动化。生以动成。故太极初生为阴气。
而其後动静往复。二气始分。此阴在阳先之义。非有所轻重也。至其既化。二者并行。阳主阴从。刚先柔後。则阴统于阳。天包乎地。此有生之序。不可乱也。
故太极之後。河洛之象乃见。天地为两仪之大者。天生则地成。地生则天成。天地合精。生成乃见。非如太极之气化也。故两仪分合。五行以出。五行往来。九宫以分。五行九宫。即易之四象八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