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圣讲义
易道至微,包义至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固具仁智矣.而见者则依人而殊,非贯通之,诚不明易之为易。而圣人之教,不得全行于世。虽曰读易无益也,故必先明易之本义。
夫「易」者:赅象数以明气,辨时位以明用,详变化以明生,测顺逆以明吉凶,徵名类以明动静,验二五以明终始本末,会天人以明性情道德,其含义无尽,致用不穷,其称名不一,取类至广,然有其始终焉。推事物之情,溯天地之道,以人立极,有其道也。故习易者有其例,不明其例,则莫知其旨,而例者指象数也。
象数者:图画文言之所示也,不先求于图画文言,则不明象数,不明象数,则不知易之本体,及其变化,若拘拘于经文,兢兢于名类,此为文艺之事,而非以极深研几也。如乾者,必先求其图之所示,何以为
:必先考其爻之所名,何以为九.必先溯其气之所始,何以为阳,必先察其道之所存,何以为天.
皆必徵于象数而後知之,知之而後可言其德,可名其用,可数其变化,可质其所分合,可因例而明其爻之所占,文之所释;而後经文可得而释也。此凡习易者,均当如此。
夫子韦编三绝,所用心亦如此;决非徒诵其经,熟其训诂,即足了事者;而讲易之先,必自例始;例明而後通贯一切,庶无惑于经文之义;此为讲易第一事。
夫易自伏羲氏以後,象数卦仪,传之既久,因其用不同,而取义有异;故有连山、归藏、乾坤三易之分;
实以一为三,非有他易也。连山首艮以明人道,夏代承用之,归藏首坤,以重地道,商承用之,乾坤首乾,以尊天道,周承用之。以所首不同,故取义各异,正与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其义一也。非岁序异,岁首异耳;
故明人道者,以人为先;重地道者,以地为先,尊天道者,以天为先,实则易道备天地人,先後虽殊,场道不异,殊其用耳。
周虽重天道,而兼二代之制,故文王重演坎离之卦,以合三为一,而同于乾坤之易;
乾坤之易,伏羲固已立制,而坎离之易,则文王为之绍述者也;後人名之曰:「先天易」、「後天易」,其实一体一用耳。
盖乾坤易、明位者也;坎离易、用时者也;虽次序不同,而其为易也无异。以乾坤之易,不能外坎离,坎离之用,亦不能不本乾坤;
二者相参,而後变化以大,不独二易以合用,即三易亦由是以同功,此坎离之易,包括乎一切,而为天地既奠以後所不可少者,以其用之广,而变化之神也;
此习易者必先知之。知其一而求其二与三,则三二皆归于一,以一概易,名符义当,诚哉圣人之心,足以通天地,并日月矣!.
故文周之後,夫子必兢兢焉以祖述之,而为文以着其义;
使伏农暨文周之业,永垂无尽,此则夫子赞易之微志也。夫易有数义焉,以其至易,本于太一也,故自无始至有始,推之无尽,无不可知,此一义也。
以其不易也,立本于中,致用于极,中极不变,永执其中,其道乃久故能行变化而无息,主生成而不测;此一义也。
以其变易也,顺天地之消息,应气数之盈虚,与时迁移,其道莫穷;故能握化之钧,得循环之道;唯通以变。因适而宜;此一义也。
易之为道,有本末始终,有体用内外,包乎万有,极乎无尽,推之无穷,而无为无不为,此至诚之德,中和之功,天人之所合,事物之所顺;而明乎玄微,探乎繁啧;
至简且易,至久且广者也,此易之名与义也。
至易之为象,上日下月,日月者,阴阳之所昭,而天地之道所见者也,以天之道,由日而明,地之道,由月以见,日月代行,天地不息,此坎离代乾坤为主,而水火成阴阳之用,此在体用既合,情性同见之时,而後知乎天地之道,曲成之妙者也,故明易者,必先明坎离之易,由下溯上,由外及内,由人及天,皆必然之序,不可腊者也。
且日者元阳之象,其体亦太极之象.故为、即
、亦中字之形也;太极之体一,为万有之母,而易自太极始,日者生物之根,凡物不得日之光热则不生,是日即生物之母,勿者,古文物字,上日下勿,示生生之象,
亦明天下万物自生之源,其取意固精,而为文却显,故知日月为易,则知天地以阴阳而神其变化,亦即知乾坤之易,以坎离而明其功用也。
知为易,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于太一,育于元阳,而易之为教,莫外于溯万有之始终,推万物之生成长育,更由是以明天道人道之体用,及夫事物变化消息之数运也。
故易辞虽简,为义极宏,其道至深,为言必备,苟欲洞明其故,则固不外求之象数与文辞也;而易之象数,则尽乎形气之精,易之文辞,则概乎义理之至,不深研而通其趣,则必有所滞,不广徵而汇其归,则必有所失;此见仁见智之说,所由来也,习易者可不勉哉!.
夫易:明数者也,而数本乎气,气本于阴阳,阴阳本于太极,故太极为易之始。太极者,一也,其初无名无形,由元气之凝而为光:光生气,气成形,形成质,故物之始生,必先有气;斯气也,流行天地之间,分合万有之体,而不可见。
见其形质焉,因气之分合多少偏全,而形质不齐,故数不等而象不一,求其象而後知其数,明其数而後辨其气,气有阴阳,数有奇偶,因分合而有四五,因偏全而有善恶;
此气之变化也。因生物之时地有多寡,因境遇之变迁而有大小;此数之消长也。因所受之殊,而形质有殊;因所合之异,而性情有别;此象之进退也。
盖气自太极以下日分,分而仍合;故两仪、四象、五行、皆以次名,数自太一以下,亦渐散,而仍复聚,故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推而五十、六十四、百四十四、二百一十六、而万一千五百二十之数以别,象自太极以下,由气数之推移变化,而诸物生成,名类日多,反复日众,以仍循环终始,故八卦六爻之互相乘除,太阴少阳之互相推化,以成万物之形,类万有之情,名万事之制,而不可穷尽,此皆顺乎生化之序,,有不期然而然者。
故总而言之: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分而言之,则太极以下,气数与象,各以类别,不可胜纪,以自上而下,则言之如此,如自下溯上,则必就其已见者徵之,此求象为第一步,因象者于外,存于现在,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手足之所执持者,固易为徵,徵其象:则得其数与气,而後因其例,以辨其吉凶福祸;
循其时地,以辨其道德性情,而後行止有方,动定有则,而用乃着,而道乃彰,而後圣人立教之心可见矣!
故习场莫先于象数,明象数莫先于例.易之明例,实习渴之下手处,故讲易必自例始,以其已知,求未知也。
夫易自伏羲画卦,分列阴阳以定其位,重为六爻以明其时;
乾坤为体,易行其中,乾坤成列,易立于中,二者体用之分,时位之辨,相错以行,相交以变,生生不已,变化无尽。故由八卦而成六十四,六爻而推至三百八十四,皆本一气循环,二五互用,以成其象,以寓其数,以行其气。
故太极既立,自生两仪;卦象既成,自生爻象;自然推衍者也。由乾坤定位之易,而见卦位之序;
由坎离中立之易,而见卦气之时行,变化虽多,次序不乱,皆二五所生化,顺乎天地万物之次,而相交合五生成者也。
故欲知生化之迹,必列象而观之,此图画为所必重也。故习易必先将易之图象,观察明晰,如乾坤定位之图等,一一列前;审其生化之序,及其推移之数,而後得其卦之由来,此固为第一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