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下答前征有二。初同。后异。同中复二。一总出体。二别指法。此初也。所立法者。所立谓宗。法谓能别。均谓齐均。等谓相似。义谓义理。品谓种类。有无法处。此义总言。谓若一物。有与所立总宗中法。齐均相似义理体类。说名同品。是中意说宗之同品。所立宗者。因之所立自性差别不相离性。同品亦尔。有此所立中法。互差别聚不相离性相似种类即是同品。若与所立总宗。相似一切种类之聚名同品者。宗上意许所有别法。皆入总宗。且如异品虚空上无我。与声意许无我相似应名同品。若与所立有法相似种类之聚名为同品。即一切宗多无同品。如声有法。瓶非同故至下喻中当广建立。为遮此二。总标所立法而简别之。若聚有于宾主所诤因所立法聚相似种类即名同品。由法能别之所别宗因之所成。故举此法以彰彼聚。问若尔。声上无我等义。非因所立应名异品。答彼若不许声有法有亦成异品。宗因无故。若彼许有。为因所成。随意所诤亦名同品。故有有法差别相违
论。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述曰。此别指法。如立宗中陈无常法聚名宗者。瓶等之上亦有无常。故瓶等聚名为同品。此中但取因成法聚名为同品。故瑜伽言。同类者。谓随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分相似。有五相似。一相状二自体。三业用。四法门。五因果。今此中说法门相似
论。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
述曰。下解异品有二。一总出体。二别指法。此初也。处谓处所。即除宗外余一切法。体通有无。若立有宗。同品必有体。所以前言均等义品。异品通无体。故言是处。所立谓宗不相离性。谓若诸法处无因之所立即名异品。非别无彼言所陈法。及与有法名为异品。过如前说。此中不言无所立法。前于同品已言均等所立法讫。此准可知。但无所立。义已成故。理门亦云。若所立无说名异品。但无所立即是异品。同品不说处。异体通无故。瑜伽说言。异类者。谓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不相似。故非一切全不相似。但无随应因所成故。与同相违亦有五种
论。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述曰。此别指法。如立其无常宗。所作性为因。若有处所是常法聚。见非是所作。如虚空等。说名异品。此中既说宗之异品。唯应说云谓若是常。如虚空等。复云见非所作者。举因异品。兼释遍无。问何故前说宗之同品不兼定有。此释异品兼解遍无。答有二解。一者影彰同品之中但为简别因之同品。显异亦尔。不要解于定无之相。故文略之异品之中。乘言便故。兼释遍无。显同亦尔。二者同品顺成。但许有因即成同品。易故不解决定有性。异品止滥。必显遍无方成止滥。故解异品。兼解遍无同品因也。为显同异二品别故。问如立无常。龟毛无彼常住之相亦名无常。于一切时性常无故。亦得名常。何故不立非同异品。答声言无常。性是灭义。所作性者。体是生义。龟毛非灭。亦非有生。既无所立。即入异品。故喻唯二。更无双非。若常宗有亦入异品。若非有品便入同中
论。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
述曰。五示法也。于中有三。初举两因。次成三相。后显所成。此初也。此中者。发端义。或于此所说因义之中。双举两因者。略有三义。一对二师。二释遍定。三举二正。对二师者。声论师中总有二种。一声从缘生即常不灭。二声本常住。从缘所显今方可闻。缘响若息。还不可闻。声生亦尔。缘息不闻。缘在故闻。此二师皆有一分一切内外异性。一体多体能诠别故。若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声无常。所作性因。便具三相。对声显论。言所作性。随一不成。若对声显言勤勇因。便具三相。对声生论。立一切声皆是无常。勤勇为因。宗法非遍两俱不成。今显对声生。所作为因。若对声显。勤勇为因。又立内外声皆无常。因言所作。若立内声。因言勤勇。不尔因有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为对计别。故陈二因。释遍定者。所作性因。成无常宗。三相俱遍。勤勇因成。同定余遍。显顺成宗同定亦得不要三遍。故举二因。举二正者。显九句中。此中所作。彼第二因。此勤勇因。彼第八句。陈那说二俱是正因。具三相故。今显彼二因皆具三相。故双陈之。所作性者。因缘所作。彰其生义。勤勇无间所发性者。勤勇谓策发。善即精进。染谓懈怠。无记谓欲解。或是作意。或是寻伺。或是思慧。由此等故。击脐轮等风。乃至展转击咽喉唇舌等。勇锐无间之所发显
论。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异品遍无
述曰。显成三相。如上所说。生显二因皆具三相。故成正因。义应一一皆准前作若遍若阙
论。是无常等因
述曰。显因所成。等者。等取空无我等。此上二因。不但能成宗无常法。亦能成立空无我等。随其所应。非取一切。若所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陈苦等及无常宗。意所许苦等一切法者。此因便有不定等过。谓立量云。声亦是苦。所作性故。以无漏法而为异品。所作性因于其异品一分上转。应为不定言。此所成声。为如于瓶。所作性故。体是其苦。为如自宗道谛等法。所作性故。体非是苦。此既正因。无不定过。故此言等。随其所应。故瑜伽说同异喻云。少分相似及不相似。不说一切皆相似。一切皆不相似。不尔一切便无异品。因狭若能成立狭法。其因亦能成立宽法。同品之上虽因不遍。于异品中定遍是无故。因宽若能成立宽法。此必不能定成狭法。于异品有。不定过等随此生故。是故于此应设劬劳也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
建武二年七月一日上卷之分三帖写功了以笔迹之结缘备尊神之法味冀一天风收而都鄙归正理四生浪静而升沉萌善因耳
(一交了一交了)权律师尊经(悬车余二)
同十九日点了
或本云点本者元兴寺明诠僧都道点也
但处处有不契明灯抄计音石先德未被披览欤(或云)
校本云
依长者殿仰以明诠点为本重以愚案点三卷疏此卷始自仁平四年正月十六日至于二月十四日二十七日读了字点有误者改直了
左大臣在御判
同月二十八日读序了本点(序非明诠)不甘心者任愚意削改了
自正月十六日至于二月十四日午克点了
五月二十八日直了六月二十四日一遍读合了
久寿三年二月三日重读了(不对师)去月二十四日始之久寿三年三月十八日重读了去月二十二日始之今度别纸书目六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论。喻有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