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总由土气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五谷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
糟粕传导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66页】
天人解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
·7·经脉起止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府。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足太阴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内踝,入腹,上膈。足少阴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行身之侧,自大指,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之三阴,自胸走手。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67页】
·8·
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奇经部次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蹻、阴蹻、阳维、阴维。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俞,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阳之纲也。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入目,络舌,诸阴之领也。冲脉起于气冲,并足少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诸经之海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阳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风池,主左右之阳也。阴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交贯冲脉,主左右之阴也。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络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络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阳蹻、阳维者,足太阳之别,阴蹻、阴维者,足少阴之别。
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营气运行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之慓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营卫运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68页】
天人解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
·9·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蹻、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卫气出入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
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阴蹻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蹻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69页】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70页】
气解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六气名目足厥阴肝乙木厥阴风木手厥阴心主相火手少阴心丁火少阴君火足少阴肾癸水手少阳三焦相火少阳相火足少阳胆甲木足太阴脾己土太阴湿土手太阴肺
辛金手阳明大肠庚金阳明燥金足阳明胃戊土足太阳膀胱壬水太阳寒水手太阳小肠
丙火六气从化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