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至尊王母娘娘
时机紧迫,各处鸾堂亦加紧用功,办慈善事业,出刊善书,各地慈惠分堂也正加强劝化人心、救济贫苦之慈善工作,为了是什么?
急迫老母心头愁,挥泪浩叹阴阳变。
诸天仙佛齐救驾,千呼万唤挽沉疴。
王母娘娘
今日吾为众生之事,来此天真堂,降一部“释疑宝卷”,命杨贤徒,静心沉着听老母一一讲明,现代社会的修行,五花八门,世人不知真正修持何在,仙佛降鸾,不辞辛劳,讲忠孝仁义之事、训人伦五常真意,奈何吾儿,喜尚神奇之事,高谈神鬼虚无飘渺之章,不明究竟,附会胡说,此则是舍本逐末。
鸾堂之上,谈修心养性的少,言灵动验效者多,不知灵动之事,只是上苍权宜应化,其主要之处,乃是为了上传天理,下教人寰,入鸾即是修心,若是为修行之故,舍人伦之事,已丧失修道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贯而成,好求神变之事,将越信越迷,终而“修罗”所制,“邪魔”侵淫而不自知也。
普渡收圆定慧解脱真经有言:“人以孝悌为本,道以精神为本,孝悌立,而人无愧,精神足而道可修。修道无他,还全本来面目而已,精神从何处散出,还从何处收来。”修道是什么?修本来已有的道路,启开障门,寻回老家之源头尔。
一、问:现实生活中,如何修心养性?
老母曰:痛苦与快乐是生活中的两极,动荡的生命群相,却有条理在焉,安定心性的真修是从苦乐以及动乱之中领悟出来的,确立人生修行方针,必须由家庭杂事做起,莫烦于衣食住行之牵系,更找出解系之结头,家堂即是道场,五伦之妙,乃见真章,外求道相,则是弃本求末也。
二问:何以是修心之妙法?
老母曰:做事成功的条件,就是能够认识环境,分析事物因果关系,进而改造环境,调和人事,这种过程是需要,明理达见、有恒坚忍,一而贯之的精神才能完成。做人成功的条件,就是认识自己,了解人心趋向,进而反躬自省,这种制心的方法,更需要,决心毅力、忍耐下去。
故“修心”妙法,并不神奇-“控制自己”罢了。
三问:偏见误人,如何能避免偏执之见呢?
老母曰:对于一件事,虽是平凡无奇,虽有所见地之处,亦难免有所不见之微,对于事物的评判,不可单凭一隅做主观的见解,而是多方面加以求证,对于“人”的品评,亦是如此,四面八方,面面观察,乃知此人之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充实自己学问之道,才是去“偏执”见解的正道。
四、问:人世无常,佛陀教人-“五蕴皆空”,消除“欲望”是吧!
老母曰:人类的知识程度愈高,工商愈发达,欲望的需求,也会变得毫无止境,野心会急速扩展出去,相对的社会以及环境的阻力,也会日渐加强,以致于“求不得苦”,其痛苦也越大,声色犬马的刺激,虽然可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其内心却一日又一日耗空,精神上的无依无靠也越为强烈。
五蕴:可以解释为感觉以及心理意识的情识作用。逐渐消除“感受”为出发点的欲望,自然对于物欲淡薄,于生活上便可以合理适中,不会过于计较人事之争了。
佛陀并不是要人清除欲望,而是中和过度的妄念,使生命的过程能安然舒态。
五、问:人生是多变,社会是趋向复杂的,处于如此变迁的环境中,如何修持?
老母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当“自强”!大道本性是静的,而大道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修道,莫不是如此,修道的本源是“如如不动”,而修道人的行为,一样是活泼生动。
把道心放在心中,而由道心发出的行为,便不会脱离轨道,表现于人世是非之间,还是清明可亲,不沾瓜葛的呀!
六问:修道人,在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呢?
老母曰:修道人,就是看穿人事是非与善恶因果关系,于是觉悟出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生活中物欲的追求,而是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目标。
所以修道人,是汲汲于社会上的公益事业,舍己忘我,时时刻刻,就是想到,如何改善社会风气,如何来劝人为善,如何帮助急苦的同胞。
修道人,在家里面,敬双亲,拜活佛,效圣贤,并不是在家中,便成为“老大”自居,不可一世之态,他知道家庭是真人的考炼所,上苍仙佛所出之处,是故不惧五伦之试,反而是越考越勇敢呢!
七、问:有人常常喊“穷”,有人“讨饭三年,懒做官”,苦乐之见,并不统一;是否?
老母曰:苦乐之见,是没有标准,有野心的人总是苦多乐少,痴呆愚蠢的人往往是乐多苦少,只有修心乐道的人,不苦不乐、不喜不忧,所谓“致中和之道”也。
心境的反应,才有苦乐感觉,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苦”“乐”这两字,而是因为有了欲望之念,才召感苦乐感觉也。
所以老子讲“无为而治”,孔子言“恬淡寡欲”,庄子又有“道我不分”之慨,佛陀也说“贪、嗔、痴、爱、慢”的道理,其目的乃是希望消除世人心中苦乐的大敌,而返天真无识的本性。
八、问:野兽与人类,皆有欲望,其分别在于何处呢?
老母答:两者亦有共同的欲望,就是对食物的饱食欲,两性间的性欲,孔子也说“食色,性也。”野兽所需要的是原始性的冲动,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对于“食”与“色”的行为上,是发乎情,止乎礼,是合于人际间理智之规范。
修道人,修的是理性之道,是人类共同行为的合理化,所以升华的结果,便是超乎于灵肉物欲之上,其生活并不受“食、色”所限,原始的冲动,不但动不了他的心,而且还持之以修炼中和之性。
现代人,好色多欲,讲求享乐机巧,却是暗毁先天性灵,沦为禽兽之徒,是伪装人样的兽性人格,无怪乎?地狱客满,仙佛难过,老母望儿回家,竟是遥遥无期。
偈曰:甘露酒三千,法雨处处飘。
风中佛音布,众迷应知错。
九、问:修道人有魔考之说,而世俗人岂无魔考乎?
老母答:修道,修何道呢?此“道”本是通达无碍,初来之时,个个原灵,走的皆是金光大道,而后来众生迷于尘相,为客尘所误,故把康庄大道,逐渐阻塞,蔓草丛生,迷惑心窍,终于与大道隔绝,母子相别,有家归不得也。
众修须清此道,好好做个清道夫。业障大的人,清理的工作也较辛苦,可是越苦越能启悟,业障小的人,其福份较大,身在福中,反而是修行的障碍,这种福份大的人,衣食丰足,却成为不知修道的人呢?这也是前世修福不修慧的结果,如果能福慧双修,今世下生人道,必然成宗教之护法,不少出钱、出力的道门大德,乃此辈中人也。
修道人之魔考,乃是上苍鉴察之下,集其业缘,适时的考试。而一般世俗不修,只有依前业带来的命运安排了,是命运控制之下的可怜迷糊,这不是修道,而是为业缘所修,为因果所拘,终无出脱自在之日。
所以魔考,并不是上苍有意安排,来试炼修道人,而是苍天依各别业力,于道心动摇之时,加以磨炼罢了,业消才能不受业力之牵系,则可以清净修为,而忍耐业力的考验,正是修道必须精进不懈,忍辱定志之时刻呀!此即是苍天用意之处,胡不感激乎!岂可因考而退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