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亲
赵廷瑞。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少读书。能文章。补弟子员。数省试不第。弃去。故习青囊。所历名山水。必指画风气、融结、聚散、向背之略。或验或不验。将游中州。且访异人。於是囊一瓢。浮家而出。由贵阳入蜀。久之。泝江下荆州。谒武当。北转许、邓。渡河、洛、漳、洺。以次于燕。又久之。无所遇。所过帝王陵寝及古今将相、名贤、学士家墓兆。必规度验。或六七复。东游泰山。过阙里。南窥凤阳。达于金陵。过浙。访天台石梁及钱塘西湖之间。从侯二谷、陈敬亭、两方伯游。两方伯挟其书。至湖访茅鹿门宪副。时为万历乙亥也。年已六十。其在江湖间。亦十有三汉禩矣。问其家世。曰。离家时。儿重华仅七龄。母与姊妹及苍头辈殆六七口。存亡不可知。鹿门赠以诗曰。近获陈琳江上檄。知君家世傍昆明。丁年数卷青囊出。白首一瓢沧海情。万里关山花外梦。王孙芳草客中程。夜依南斗看天象。已卜使星马上迎。别去五载。犹栖迟东海。并匿锡山道中。所遗妻已没。重华壮且冠。年二十一。日夜欷歔。而号不自已。葬其母。嫁姊与妹。请路邮於郡太守而出。众危言沮之。华哭而题壁曰。少小违亲十五年。思亲不见日凄然。从今即与家人诀。不覩亲颜誓不还。华复自忖曰。吾少不谙父貌。即道逢之。不识也。榜其背曰。万里寻亲。又恐父东西南北之踪无所定也。别为缮写里系及父年貌数千纸。所历州郡都会之次。辄遍榜之宫观街市间。已而又曰。闻武当之山名天下。吾父好名山。当或过之。且闻山之神故灵。於是踰汉沔而西。祷之武当。盖万历戊寅十二月二十有二日也。紫霄宫道士间携之过太子岩。岩之阴有字曰。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云南大理府人赵廷瑞朝山至此。华读之。哭且恸。道士谓曰。若父曩年驻此。若今过之。复同月日。可以卜相逢之兆矣。於是华亦尾而书之曰。万历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云南大理府赵廷瑞之子重华踪父至此。由南阳颍寿。东涉淮泗。泝金陵。又卒无所遇。谋曰。今且渡江矣。闻三茅峯冠江以南。吾且祷之。祷讫。宿观音寺。梦玄帝钩帘坐。华哭而前诉云云。帝呼谓曰。汝父犹未死。如是者三。觉而爽然。从丹阳过毘陵。被盗攫其赀去。所遗者独前请郡太守路邮耳。窘甚。且行且乞。次横林观音寺。忽一老僧杖锡而前。双眉覆面。前谓曰。孺子何从来。华曰。吾云南人。吾父出访中州诸名山。不归者十有七载。吾是以万里裹粮。踪父至此。而犹未获也。不幸为盗所窘。且奈何。僧曰。汝胸所囊者何。曰。路邮。辄出以示僧。僧笑曰。汝父犹未死。客无锡南禅寺中。汝第往。又顾嘱他道人导之。老僧忽不见。明日。偕道人过南禅寺。遇一老翁。华心疑属父。而犹未敢请。伏地曰。吾云南人。吾云南人。翁亦绝不识华貌。且以为故乡人也。於是携之。同道士南向坐。华泫然曰。吾父离家游中州。故万里踪访。以至於此。翁得无即吾父已乎。笑而应曰。吾离家已十七载。所遗儿。比仅七龄。存亡不可知。焉能到此。华於是前。携而哭。并出所囊路邮示。翁读之。始惊曰。吾即尔父也。且前问母及姊妹以下。华随一一口画始末。父子乃相携哭而拜。闻者无不泣下。转相告。过寺刺本末。共为啧啧太息不能已。
庐墓
国朝有三世庐墓者。芮城李锦。子尚絅。锦子泽。字公溥。泽子柄。字子权。锦与泽父母各三年。俱岁贡。锦卒庐所。柄为生员。亦卒庐所。泽听选卒於家。可悲。可悲。人言。三世读书必发。李三世矣。又纯孝如此。不知子孙何如。
工人孝义
潘生者。富阳人。世业农。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间出与人执塓甓。治筐筥。又为善工。大德间。江南大饥。人民道殣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盍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且自活。母勿忧。既。回鹘人得转卖辽东大家军户。遣代戍虎北口。会有诏。江淮子女流徙者众。禁人毋得转掠。饥民使悉还乡土。遂从辽东经过。道遇一女子。鸦鬟尾行。问之。则曰。淮产也。昨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倘挟我得同归乎。於是日操瓢道乞。夜泊茆苇中。虽颠沛流落。亲黏日久。曾无一语少及乱。渡淮曰。我家通州。今近矣。君盍送我到庄乎。因及女子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诘门外同来者何人。即引生更衣。具酒炙乐。饮酒半。执醆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今吾女犹处子。君谊声暴淮楚间。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岁丁荐饥。乡閈必离析。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给饘粥。吾女。实君箕箒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音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母死者盖三载。两弟亦死。生追制服。复食其故技於乡以终。
节妇给粟养子
宋制。凡节妇死者。给粟养其子。此制甚妙。今之有司可仿行之。
二沈妻
吴人沈思道。妻孙氏。沈树田。妻宣氏。两家居近有交。沈、孙、夫妇相爱。树田暴戾无人理。宣归见父母。父母对之泣。宣曰。此不足伤大人心。儿自是命也。树田死。宣哭极哀。沈思道亦死。孙送夫丧过河下。见宣以死相要。同日自缢。宣有救者复苏。而孙竟死。後三年。宣父母谋嫁之。宣觉。亦缢死。嗟乎。孙死宜矣。树田何面目见其妻乎。然树田病时。宣进药。翻之。曰。若毒我。则死为厉鬼。骂妇又未可知。要之鬼必灵于人也。
媵奴死节
真奴。黄岩县人。媵锺氏嫁于苻松仅十三日。松死。松遗腹子也。母解氏尚存。锺有异志。奴窃知之。告于松之从父讽之。锺怒不省。因泣告于解氏曰。安人不幸至此。真奴虽欲奉以终身。势不可得。惟求他日见安人与安人之子于地下而已。言讫。血泪俱下。是夜沐浴。绎死松柩上。闻者咸惊叹泣下。众议葬之。以从其夫。锺不顾。竟焚其尸以去。同时邑中有阿菊者。从陈氏嫁于郭崇文。生一子。而郭死。陈改嫁。菊夜窃其子归于郭。谢方石为立传。
节妇涌江
嘉定州王宪明妻张氏。少寡守志。万历十三年。扫夫墓。舟覆嘉陵江。失其尸。丙戌五月五日涌出江上。去沉之日八月矣。肌发如生。见者惊叹。立祠祀之。
母丧不嫁
节女都从夫家上起见。惟元时。容城县王氏女以母丧。感念不嫁终身。获旌命。此外更有真学清净而不嫁者。又一种闲气也。
大饥甘饿
芮城李氏。二女。成化甲辰岁大饥。父卒乏食。二女年已笄。箱中犹有妆具。人劝其出鬻。二女惭。不肯出。伏淤箱。饥死。
伏毒食醋
康对山先生子栗先娶王漾波女。生一子。并死。继妻杨氏。未几。栗亦死。杨服砒霜。以醋汤三碗下之。盖食醋则药不可解也。毒发。容貌安舒。略无仓卒。奇。奇栗有才志。又得良妇死节。天之待康先生不薄矣。
守节自信
安吉州节妇都氏归于陈。孀居。矢志无他。庭下故有井。或曰。弗利居者。且不便客。塞之宜。都曰。井。地道也。何与人客不便。孰与同室妇女河汲不便乎。门为邻树所蔽。术者曰。伐之。则贵气弗阏。斯利举子。都曰。吾闻穷达在天。力学在人。顾尤之邻木耶。
【此明於理者。】子良谟登第。官参政。所称栋塘先生者也。都旌表。赠安人。子孙繁盛。且优文学。天之报之正未有艾也。
节妇胆识
近地吴节妇。沈之鎏之妻。沈以溺死。嗣子汶。家政甚整。业日拓。汶有俊才。早贡为博士。有郎廷瓒者。贷金十。鬻妻以偿。吴闻。亟还金赎之。盗入室。吴厉声曰。我沈门老节妇。刀不去手。犯即自刺。盗骇愕散去。其胆识岳岳。真女中奇男子也。
求见不得
章丘逮经生之妻于氏守节不出门。门内草生。如无人之境。尝三日不举火。邻人馈之米盐。却不受。邻人报县。馈粟一石。方得活。嘉靖间。长清知县武金过县。武故遗腹子。闻而谒之。求一见。终不可得。曰。孀居以来。誓不见男子。官非男子乎。武拜门外。叹息而去。节妇卓矣。若邻人与武。亦可谓知义者哉。
芝竹
王土。崑山人。能读书。妇陆氏。方娶後。其墓园枯竹更青。凡三年。二生芝草。皆双茎。比四年。芝不生。土病死。妇从死。以烈妇称。此嘉靖初年事。瑞芝之生恒于寿考富贵康甯。而于烈妇见之。此可观天道矣。
三屍绕门
成化间。海康吴金童携其妻庄氏及一女避贼于新会。寓刘铭家。佣以自给。庄有姿色。铭屡诱之不从。谋之乡人梁狗。同其夫渔于海。推下水死。越三日。庄氏寻之海滨。得屍。手足皆缚。乃夫也。归家。携女赴水抱夫屍而没。时年二十有二。翌日。三屍随流遶铭之门。去而复还。乡人惊讶感伤。共殡祭之。然未知铭之杀也。久之。事渐露。犹畏铭强暴。未敢发。士夫各为诗歌。闻于官。得实。磔杀之。审录员外郎奏闻。旌表。其处立祠。
双烈
曹桐丘镤。长子(□唐)。生而癎。不谙男女事。故聘钱皓女。未敢娶。以情辞钱。钱不听。乃先以婢沈氏侍帷中尝之。终不谙。复申之。饯解盟别聘。女私闻。自经死。未几。(□唐)死。沈氏亦守终身。桐丘公为立後。至万历三十五年。疏闻。并旌。
桐丘公之祖。原吴之自出。育于曹。故一姓曹。祖殁葬吴墓。余高祖民畏公。吴甥也。贫甚。殁亦葬吴墓。吴讼之官。亲友和息。归价数金而止。盖先民之忠厚乃尔。其地。辛、丙、巽、三水俱会。桐丘公先发庶吉士、主事、佥事。归年九十余卒。善绘画。有清名。长子(□唐)痼病。钱、沈、双烈。华其後。余家迟发。余亦庶吉士、检讨、司业、祭酒。长子(□章)。病亦如之。媳沈氏。仪郎惺予公之女。归十年而(□章)殁。沈犹处子也。贤孝能自立。异日必继前烈。但余拙宦不媿吴。吴分嗣子田九百亩。余仅得十一。而嗣子尚有待。又自念多病。恐旦夕霜露。且文翰无一长。何况绘事。其负媿多矣。
愍贞哀感
万历己酉。夏五月。夜半。延建水大出。漂尸蔽江。人从卧榻中流出。尽无衣。一女尸年可十五六。一手掩目。一手掩阴。若不欲人见者。余友董考功应举。瘗而諡曰愍贞。愍言灾。贞言操也。
哀感孺人。杨氏祈玉妻。鄞人。夫死。守节。玉好鲤鱼。每忌日。必设鲤。一年。河枯无鱼。杨悲恸不已。忽渔人持鲤至。以一金易之。祭毕食胙。得原金于鱼腹中。人大异之。呼为哀感孺人。
丐妇投桥
正德五年。崇德石门东桥上有丐妇。色丽甚。盖荒年。夫负母与妻行丐而至者。观者甚众。妇丑之。候姑与夫乞市上。跃入水死。不知何里人及姓氏也。哀哉。
义门
会稽平水云门之间有裘氏义门。自齐、梁以来。七百余年无异爨。宋大中祥符四年。奏旌其门闾。是时。裘氏义居已十有九世。阖门三百口。其族长曰承询。至嘉泰初。又五六世。盖二十四五世矣。犹如故。
【此亦非良法。人多。不能无生得失也。】
乡人谓尝有馈瓜者。族长集小儿十三岁以下者百余人。使自取之。各相推逊。以长幼持去。其习为廉逊如此。於时犹共一厅。颇宏壮。有孙威敏公题字存焉。其後族老季光以所藏今昔留题诗刻石。傅惇作序。至元末。始毁於兵。而族亦且渐陵替。非其旧矣。
周德威。後唐名将也。其五世孙愉避乱。自河南徙居上虞。至宋有名承诏者。十世同居。凡四百余人。赵拚帅越闻于朝。旌门免徭役。
隆庆年间。潞安府长治县民仇火。仇塙等。一门合食。六世同居。一世仇鹗。二世仇朴。三世仇勳。四世仇堦等。五世仇承教等。六世仇崇儒等。男女数百悉听其长约束。巡按贺一桂题请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