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作毛。作毠沙?毛】
一名无垢衣。一名忍辱铠。一名销瘦衣。一名离尘服。一名莲花服。一名福田衣。一名水田衣。一名稻畦帔。一名逍遥服。一名无尘衣。一名去秽衣。一名离染服。乃知袈裘之原。始於迦罗沙曳。至葛洪始加衣字也。
五铢衣
秇林伐山又云。博异志。天女衣六铢。又曰五铢。北里志。玉肌无轸五铢轻。若以为天女玉肌之衣。不知诸天人皆衣五铢、六铢。不独天女。且有三铢、一铢、半铢者。不独五六。阿舍经云。忉利天衣重六铢。炎摩天衣重三铢。兜率陀天衣重一铢半。化乐天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又云。天衣飞行自在。天衣。衣如非衣。光色具足。不可名也。韵注。十黍为累。十累为铢。八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五铢、六铢、尚未及半两。微乎轻矣。
三教
魏道武除沙门。法令至严酷矣。乃其太子晃不谓然。密密弛缓。故道武没後。其法愈盛。崇奉愈益隆。辟如烧山一番。山之草木更茂。三教之并行久矣。其能除乎。又可以口语辟乎。
宋晁文公以道。欲将儒、释、道、合一着书。曰法藏碎金。凡数万言。不出此义。继作道院集三卷。过八十。又为耄志余书。湛师以为觅正法眼可恨。然则三教合一之说。今人不过拾其唾余耳。乃诧以为异。何耶。
三教互相攻击。此低秀才、泼和尚、痴道士识见。儒者能容之、用之。暗禁末流。方见广大。
自浮屠黄冠而改儒为仕宦者不少。惟唐韦渠牟。京兆万年人。少警悟。工为诗。李太白异之。授以乐府。去为道士不终。更为僧。已而复冠。仕至太常卿。盖涉历三教。然於义俱不甚解也。而憸躁最为时所薄。
天下之变幻莫甚於释。次则道术。而儒家独稀。抑儒者之说平实。原不露奇为胜。而业为儒者。耻以奇自见。以此差足胜二氏乎。然二氏不可废。以奇济平。则平乃尽变。益见为奇。故儒犹青天白日也。二氏则日之珥、月之华。以及云雨露雷。总之。皆天也。离而废之。不成为天。合而混之。丽天者又几无辨矣。
小佛像
建平均亭里中。唐时。虎衔一小佛像置於时山之巅。有朱道人建庵以奉之。至今灵验。
大士涌出
至正元年闰五月一日。华亭县修竹乡四十三保朱谢里民家。竹林中忽见大士一。身从地涌出。质类芝菌。形如雕琢。光彩照人。数百里中。一时倾动。其地立大悲阁。
佛牙
万历辛卯。浙僧真淳。得佛牙於天台山中。献於管东溟。时陆五台为南尚书。管以转属。陆大喜。雕紫檀小浮屠。笼以金丝文龛。送入天界寺。
布袋
布袋和尚。唐僧。闽人。或问。年几何。曰。此袋与虚空齐年。化後。复见於东阳。
遗蜕
无量寿佛遗蜕在广西全州。张口眼。露二齿。舁入城西。汗出如注。以巾拭之皆湿。後毁於火。僧拾遗烬。和泥像之。舁入城。汗出如旧。又全州临江一峭壁。凡数十级。半壁有一木柜。岁久不腐。人称兵书匣。嘉靖中。遣南昌姜御史儆访异书入全。张云梯。募健卒探取。乃一棺。中函头颅甚巨。二锯牙垂口外。如虎豹然。持其骨下。卒暴死。姜仍以原所瘗之。
长耳和尚
定光佛。初为和尚。号法真。耳长九寸。上过于顶。下可结颐。吴越王宾礼之。居定光院。既寂。漆遗蜕。目翕口微张。以院为寺。正殿居中。龛蜕居左。覆以楼。殿屡毁。不及楼。
愿得地
地藏菩萨。姓金。名乔觉。新罗国人。在池州东岩修习久。土人闵欲斋之。地藏谢不愿。愿得一袈裟地。闵许之。明日以袈裟冒之。凡四十里。闵即付之。举家悉成正觉去。
舍宅之始
舍宅为寺。自吴吕蒙始。今建安之开元禅寺。是也。或云。其子孙为之。
两京诸寺
慈寿寺。在阜城门外八里。太监谷大用故地也。圣母宣文皇太后所建。始於万历四年。至六年秋成。殿宇壮丽。僧房罗列。一塔耸出云汉。四壁金刚。攫挐如生。可畏。至今想之。隐隐眉睫间。如西天龙华境界。
京城西香山碧云寺。瑰壮靡丽。正德中。于经大璫所造。经为御马监太监。以便给得幸上。请赠父泰为锦衣衞都指挥使、母王氏夫人。复导上於通州张家湾等。榷商贾车舟之税。极为苛悉。岁入银八万之外。即以自饱。斥其余羡。为寺于香山。而立冢域於後。所费金以万万计。上亦亲幸焉。故为之赐额及?。而经後随上南幸。其宠亚於诸贵。会上得疾久。多所恚恶。一日。忽厌经而逐之。尽革其官与所赐蟒玉。使辫发从小璫。受翰林师教诲。嘉靖初。下狱瘦死。籍其家。而寺与墓独存。
南京三大寺为锺山灵谷寺、凤山天界寺、聚宝山报恩寺。五次大寺。摄山栖霞寺、天竺山能仁寺、牛首山弘觉寺、鸡鸣山鸡鸣寺、卢龙山静海寺。并中刹、小刹、共一百六十。最小者不与。视六朝四百八十。盖有间矣。
报恩寺有琉璃塔及殿屋。皆庄严雄伟。盖悉成祖宣庙财力成此。嘉靖四十二年二月雷震。一夕俱烬。僧房无恙。今皆化为酒肉场矣。塔烧琉璃砖为之。不可焚。今尚完好。惟踏级刓不可步。为级者九。登五六级。南中历历可指。铁顶左欹。僧雪浪修之。乃复旧。雪浪。予及见之。伟长而美。有才气。横行南中。郭明龙为南大司成。指名逐捕。遁去。不知所终。盖妖淫之尤也。
报恩寺。永乐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起工。至宣德三年方完。盖十六年矣。塔九层。通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
瓦官寺在秣陵城西南隅。起自晋长兴年。陆地生莲花两茎。有司穴地视之。则一僧俨然在瓦棺中。其花发於舌根。芳馨异常。朝廷闻而神之。赐建慧方寺。民间仍以瓦棺称之。他志所谓铜官、盐官之类。非也。南唐改为昇元寺。後毁于火。国朝归魏国为菜圃。数见神光。有比邱觉恒自伏牛来。礼魏国复之。掘片石。刻画巨阁形制。中坐释迦。次及三大士。旁列天王。笔法精良。寺遂复振。
葛屺瞻寅亮。为南祠部。所领近畿诸刹。有赐田者稽籍。籍在则问租。租在则问数。清查勾剔。与所在有司往复甚苦。既有绪。兴补堕废。约束僧寮。秩然可观。亡何。为狂生所辱。同乡人督学者又助之。投劾归。其素以职事。或请嘱相左者。适在事。尽翻所为。今已荡然矣。
女中天子
宋章献明肃皇后本成都之华阳人。家以播兆?鼓为业。随父龚美游汴。过荆门。至玉泉寺。慕容禅师夜梦金刚报云。明日女中天子过此。因厚遇之。赠以金。时真宗尚为寿王。居潜邸。知客张耆引后见王。王悦。遂纳之。无何。寿王即位。自贵妃册为后。天禧末。慕容已往长芦。后白于帝。召之不至。惟曰玉泉无僧堂。长芦无山门。诏建二寺门堂。遣中使齎白金三千两。安寺市田。兼赐龙眉、龙角、镇山。?建皇后行宫焉。
石佛
嘉定州凌云、峨眉、二山并甲天下。今人只说峨眉。不知凌云。岂世间两大不能并耶。凌云石佛高三十六丈。唐开元二年。僧海通于水滨凿石为之。未就而殁。贞元初。韦皋尹成都。完之。覆以十层阁。额曰凌云寺。
寺门风水
景泰初。?大兴隆寺。不开正门。鸣钟鼓。并毁寺前第一丛林牌坊、香炉、旛竿。从巡抚山西右副都朱监之言也。
戒坛兴废
杭州昭庆寺。建於石晋天福元年。宋太平兴国元年。始为戒坛。屡毁于火。入宪宗时。议修复。按察使杨继宗领其事。我湖富民吴琼舍万金为倡。落成甚丽。并开戒坛。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至。当事者恐其区广。为贼薮。焚之。旋即修复。後复火。孙织造隆又复之。壮於前观矣。
翔鹤
嘉定南翔讲寺在县南二十四里。梁天监间。里人掘地得石径丈。常有二鹤飞集其上。僧得齐即其地作精舍。每鹤至止。必获檀施。後鹤去不返。僧方怅然哦诗。见石上有白鹤南翔去不归之语。因名焉。
造塔
越州宝林寺。宋元徽元年制。法华经维摩经疏。僧遗教等与法师惠基于宝林山下建寺。名宝林寺。时有皮道与。舍宅。连山造寺。山之巅。有石岫。岫有灵缦。旁有巨人迹。锡杖痕。初。晋末沙门昙彦与许询玄度同造砖木二塔未成。询亡。久之。至梁天监中。岳阳王将至。彦预告门人曰。许玄度来也。岳阳亦早承志公密示。至州。即入寺寻访。彦望而曰。许玄度。来何暮。昔日浮图今如故。王曰。弟子姓萧。名詧。彦曰。未达夙命。焉得知之。遂握手。命入室席地。王忽悟前身造塔之事。宛若今日。由是复修塔。塔加壮丽。唐会昌中废。乾符元年重建。改题为应天寺。宋乾德初。僧皓仁建塔九层。高二百二十丈。号应天塔。祟宁三年八月。诏改崇宁万寿禅寺。三月八日。又改祟宁为天宁。每岁天宁节。羣寮祝圣于此。绍兴七年。改报恩广孝禅寺。俄又改广孝为光孝。专奉徽宗皇帝。盖以本天宁祝圣之地也。时有长老滋须者。有高行。会改当十钱为当五。郡守召须及能仁长老密告之。且曰。闻二寺方大兴造。有未还瓦木工匠之直。倘蓄当十钱。可急偿之。明日文字一出。皆大折阅矣。二人既归。能仁呼知事僧。告以将赴他郡之请。凡有负者。皆即日偿之。於是出千余缗与之。抵夜乃毕。得者皆喜。明旦。遣侍僧问天宁。则曰。长老归自郡斋。即以疾告。闭方丈门熟睡。至今犹未起也。及令下。须始以当五之数偿负。
【不肯利己损人。方不愧善知识。】能仁乃大愧服。【当自悔所为。】乾道末。藻绘尤盛。置田五千余亩。
水墨罗汉
会稽华林寺。旧有水墨罗汉十八幅。形模奇古。凡视之。初则隐隐馍糊。久之。渐明显可挹。喜怒忧寐。其状不一。宛然如生。世称仙笔。相传昔有自矜其技者。寺僧延之。乃独处一楼。谢接谈对。惟令日供饮食。既浃旬。僧疑而瞰之。见其以盆水自照自图。始及半身。觉而绝笔。遂盥其手。弃其水於地。泉迸出。今香泉池是也。不别而遁。收其所遗。得罗汉十六幅半。至李唐时。一僧全其半。而续其一。笔法精妙。绝似。释家以为画者後身。又云。乃僧贯休。俱未可知。且灵异。凡悬挂失其伦序。则坠卷不停。国初有盗者利其重赀。窃而鬻於杭。即托梦以指示。寺僧追而归。後中贵曰三宝者。威胁持去。将渡江。风逆十昼夜。则梦僧人数千。驱其登高涉险。神思不宁。惧而醮祭还之。弘治丙辰。寺僧违戒行。忽一夕。主僧梦羣僧负担相率辞去。越三日。罹於火。遂煨烬无存。
羣飞蘸油
净土寺在会稽净土山。唐开宝五年。即旧善名寺遗址建。名弥陀院。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号净土寺。後山有塔。每夜令行者募油钱燃灯。至晓不灭。江海道途之人。望以为号。绍兴中。塔上灯至二更忽灭。寺僧疑行者乾没油钱。问之左右。答曰。每夜至更尽时。则有如人形一羣。飞自西来。啾啾呼噉。集塔上。灯即灭。寺僧疑其言。次夜。自登塔伺之。至更余。果见一羣。约千余人。来塔上。各蘸油傅疮。僧直前问之。众叩首曰。某等乃淮上阵亡卒也。见三宝慧光。乞油傅刀箭疮痕。即愈。便可托生。僧问此番托生何道。众军分四队前後应答。後世当生为富贵人。只得此灯油。疮痕平愈。便超度矣。僧由是多买油。更益灯满塔上。每夜鬼众仍集。取油傅疮。半年渐少。久之。不复来矣。
百尺弥勒
新昌宝相寺在南明之阳。东晋昙光开山。齐永明中。僧护尝隐於此。护始到。夜闻钟磬僊乐之音。又时现佛像。炜烨可骇。由是启愿凿百尺弥勒像。像成。端严伟特。名闻中外。其最异者。像自石中凿出。今佛身之後。石壁之上。有自然圆晕。如大车轮。正当佛首。而四方阔狭一同。无毫厘差。佛身高广。则咸平僧端辨尝记之云。按刘勰旧记。齐永明四年。有浮图氏。厥号僧护。尝兹矢誓。期三生躬造弥勒之像。梁天监十五年二月。始经营开凿之。洎毕。龛高一十一丈。广七丈。深五丈。佛身通高十丈。座广五丈有六尺。其面自发际至颐。长一丈八尺。广亦如之。目长六尺三寸。眉长七尺五寸。耳长一丈二尺。鼻长五尺三寸。口广六尺二寸。从发际至顶。高一丈三尺。指掌通长一丈二尺五寸。广六尺五寸。足亦如之。两膝加趺。相去四丈五尺。壮丽殊特。四八之相。罔弗毕具。谅嘉陵并郡石像外。至於斯。天下鲜可比拟者。後梁开平中。吴越王鏐赐钱八千万贯。造阁三层。东西七间。高一十五丈。又出珍宝钜万。建屋三百余楹。後鏐之孙俶又列二菩萨夹侍阁前。身高七丈。宋景德间。邑人石湛铸铜钟一口。董遂良等舍钱百万。装饰金像。又诣阙请经一藏。石氏又起转经藏。并宝殿以安之。赐额宝相。厥後侍像亦坏。元元统二年。僧普光更为坐像二。高六丈五尺。又以铜丝为网。护於其前。明永乐九年。住持僧裔重建三门毘卢阁。凡三层五楹。高十三丈五尺。正统中悉毁于火。万历三十一年。复为石龛罩之。永绝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