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
(1)经济上:经济联系加强,经济中心的出现,道路交通的发展
(2)从割据到统一的政治趋势
(3)思想舆论的统一思潮孟子“定于一”、荀子“县天下,一海内”
(4)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5)秦国掌握了统一局势,开创了统一大业。
战国时期文化
一、学术的昌盛与百家争鸣
(一)背景和条件1背景:随着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之风大盛,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士”,他们着书立说,开门授徒,游说宣传,互相辩驳,争雄斗强。
2条件:长期的纷争与变革;各国厚招游士
(二)诸子百家西汉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论其得失,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汉末刘歆着《七略·诸子略》则将战国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十家中除去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又可以合称为“九流”,九流之中,纵横家讲合纵连横,农家提倡“君民同耕”,研究农业技术,杂家则杂采各家之说,因此在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并且学说完整的,实际上主要是儒、墨、道、法、阴阳、名六家,而在当时在思想界展开激烈辩论的又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三)墨家和墨子·“墨者”、“巨子”、“墨辩”、“墨侠”
墨子的思想:
(1)十项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
(2)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儒家和孟子、荀子
1孟子思想
(1)性善论: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分别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
(2)政治思想:“定于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政”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制民之产”.
(3)影响
2荀子思想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出“戡天”、天人相分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疾恶”、“好声色”.
(3)社会思想:主张隆礼重法,加强君权和以刑法治国,主张“法后王”,认为后王的礼仪制度详细清楚,效法起来比较容易。
(五)道家和庄子1社会政治思想:无政府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3人生观:精致的保全自己的思想,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个性的完全独立。
4认识论: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六)法家和韩非
1社会历史观:强调社会的进化,注重当时的现实,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政治学说:统治者不应遵守古法,墨守成规,要根据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主张建立以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提出法、术、势三者并重的政治理论。
(七)兵家:《孙膑兵法》提出不少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如认为寡可胜众,弱可胜强,强调灵活运用战法和进攻战略,重视对城邑的攻取和对阵法的运用。着名的兵法着作还有《尉缭子》、《吴起兵法》、《商鞅兵法》等。
二、文学与史学
(一)文学
1诸子散文
2屈原和《楚辞》
艺术特色: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构成形象体系的比兴手法;全篇反复申言,一反一正,结构波澜起伏,往复跌宕;语言上大量吸收楚地方言而又注意加工提炼;表现手法上的铺张描写和问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