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方)大已寒丸方属性: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疼痛。胸胁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
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干姜(六斤炮)高良姜(六斤炮)桂(四斤)荜茇(四斤,此下当有脱字)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此药热燥。能治脏腑虚寒。滑而下利。及泄泻肠鸣。水谷不化。若心腹疼痛中脘停寒。大便溏泄者。尤宜服之。
琥按己者。中央阴土也。土寒则万物不生。上方药味皆辛热。乃温暖脾胃之剂。
此事难知云。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
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又云。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又云。腹痛部分。当分三阴。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
汤之类主之。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主之。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
回阳丹之类。轻则当归四逆汤。(理中汤以见前。建中汤。即仲景小建中汤方。乃桂枝汤内倍芍药。加胶饴。黄汤。
愚以即建中汤内加黄。内台方云。治虚痛宜之也。或云黄汤。乃黄
人参茯苓白术芍药甘草。呕吐者。加藿香生姜陈皮。主治详阴证略例中。余汤方已见前。正阳散。回阳丹。见活人书十六卷杂方中今采附后。)(活人)正阳散方属性: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出气。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锉)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麝香(一钱细研入)干姜(一分炮裂锉)皂荚(一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黄色去子)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钞二钱匕。水一中盏。煮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琥按上方。海藏虽云治厥阴小腹痛。而活人书本治阴毒伤寒。面青舌黑等证。愚以方中药味。齐走三阴。善开风寒痰塞。来阳伯云。阴证亦有舌黑。渴及昏愦者。学人非工力深到。差谬多矣。
回阳丹方属性: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候沉细。
荜澄茄(半两)木香
干蝎(各半两)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硫黄(细研入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一分炮裂锉)上件药。捣罗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计时候。生姜汤下。频服三服。复以热酒一盏投之。以浓衣盖定。取汗为度。
琥按上方。亦三阴经齐走。而干全蝎吴茱萸。专主厥阴风寒。故海藏云其治小腹痛。为最重之剂也。
刘河间云。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彻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并。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成证辩之。
琥按上论云。本末不经者。言始终不常也。始见本寒证。末后又见阳热。乃阴极似阳。阴胜阳衰而脉迟。为中寒也。
或冷热相并云云者。推刘氏之意。以热病多而寒证少。学人不可不细辩也。
丹溪云。中寒主乎温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得寒物者。从补中益气汤。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
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前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必先用参
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剂。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胃气大虚。必当温散。理中汤相宜。甚者加附子。仓卒感受大寒之气。其病即发。
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以渐而深也。以上治法。宜于南。不宜北。
琥按上丹溪论中寒之人。本气虚。以气不虚。则不中也。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附录云。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
故外感甚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外感极少。故当从内伤例治之。
(医学发明)补中益气汤方属性:黄(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当归身(二钱。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人参(去芦三钱有嗽。
去之)白术(三分以补中气。○薛氏医按。用一钱五分。)柴胡(二分引清气上升。行少阳之经。)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橘皮(三分以导滞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胃气。)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薛氏医按。有姜枣。空心午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