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金人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王维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禅学思想的熏陶。
禅宗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它要求人们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是一位禅者,他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的一切,所以能用安静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照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从而看到了浮躁的世人容易忽视的细微生灵以及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幻。他喜欢写空山的寂静幽美、写山花的自开自落、写山林的月光日影,他喜欢用“静”、“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等佛家用语,这些都使他的诗有一种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静美之形、澄明之态、寂悦之相。
而禅宗的一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诗歌有着相通之处。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强调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所以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妙悟”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而将之融于诗歌,便造就了其生于象外、入于诗心,诗境与禅境合一的独到境界。
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李白、杜甫都不及他。
天宝末年殷编《河岳英灵集》,列王维为盛唐诗人之首,却不提李白。直到贞元、元和时,李、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才高于王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颇为复杂。但无论如何,王维的诗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自成一派,影响久远。现代学者闻一多便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换言之,不读王维,就难以彻见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14句
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去到陌生的异地,总会让人感到不习惯。何况在古代社会,不同地域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相差巨大,交通又极不发达,这种环境的变换会更令人难以适应,思乡之情自然也就更为浓重。
王维十五岁即离乡赴两都游学,谋求进取。对这位热衷仕进的少年而言,繁华的帝都虽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诗人正是深解其中滋味,所以连用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一个“独”字,又准确地概括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孤独寂寞。
平日里,因为有事可为,这种感情被淹没在来来往往的热闹中。而一到节日,众人都回家团聚,只剩下诗人无处可去,这种思乡之情就爆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抑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体验,可以说每个飘零的游子都曾有过。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思亲感情的经典格言,传诵千古。
王维是一位敏感、深情的诗人。在直抒胸臆后,他开始猜想此时此刻的亲人们在做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有重阳登高的风俗,登高时将茱萸插于头上,据说可以避灾。
诗人遥想着家中的兄弟们佩插茱萸,登上了山的高处,环顾四周,却发现少了一个人,那就是正独处异乡的自己。
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描写自己身处异乡,无法和兄弟们一起在重阳日登高,无法和亲人团聚,虽然也能写出思亲之情,却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高明的诗人另辟蹊径,在结尾两句一下将视野从长安拉向家乡,将焦点从自己转向亲人。
登高的兄弟们正兴致勃勃,突然发现他们的大哥并不在身边,大家的欢乐情绪顿时低落下来。而让“缺席”的诗人遗憾的,好像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的佳节因少了自己未能圆满快乐;似乎自己“独17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维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要体贴。从中可见,诗人的思亲之情是何等的深切!清人张谦宜评曰:“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相思》,叙写对朋友的思念,末两句“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古人或久宦在外,或久戍边关,或长期流离漂泊,思乡怀人之情往往极浓极重,这类诗歌因而也特别多。王维的这首小诗,与他后来那些精致优美的山水诗篇不同,写得十分直白朴素,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从这首诗诞生后,每到佳节,客居他乡的游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它,用它排解心中的思乡之情。
18句
解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距唐朝都城长安约三十公里,以出产美酒着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斗十千”,言美酒价贵。“咸阳”,本是秦代都城,这里借指唐都城长安。
酒能助兴,所以古代诗词中常常有美酒便有豪情。一代枭雄曹操“对酒当歌”,慨叹“人生几何”,然后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诗仙李白“斗酒十千恣欢谑”,然后豪言壮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洒脱的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飘飘有凌云之气……只是,在这些豪情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或深或浅的悲愁。这样的酒,既是壮兴的琼浆,也是浇愁的麻药,喝来往往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而王维笔下的酒客,不是这些已经看过世事浮云、经历过起起伏伏的人,他们是一群青春正当年的少年游侠。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的心就如明净的天空,还没来得及沾染一丝的哀愁,有的只是满腔的豪情、侠义,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样的少年游侠喝起酒来,又是如何一番景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简简单单的“意气”两个字,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杀敌卫国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求、重义疏财的侠义、豪纵不羁的气质,等等,都是少年游侠的共性,也都可以包含在这“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少年游侠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意气相投,彼此都感到一定要开怀畅饮,要为对方干上一杯又一杯。“为君饮”三个字,好似出自正在畅饮的少年游侠之口,绘声绘色,少年游侠的豪迈不羁、意气风发立刻便跃然纸上。
按照常理,接下去就该描写宴饮的场面了。然而诗人的笔却突然停住,不是继续写少侠们如何推杯换盏,如何高谈阔论,而是转向了一个不被常人注意的画面:被少年们随便安置在酒楼旁的马匹。
所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马是侠客密不可分的伴侣。少年游侠结伴来到酒楼下,随手将马拴在旁边的柳树上。这种随意,是少年人才有的随意。
他们不会考虑周全,不会小心翼翼。他们一见倾心,想到的只是如何结交朋友,根本想不到马的事。
21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维由这一幅画面,人们自然便会联想到不在画中的,高坐于酒楼之上的少年游侠。画面中虽不见人,但酒楼上畅饮豪谈之情态,少年游侠之豪爽、重情,已由这张系马图暗示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结尾,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意在画外,诗意无限。

解雕梁画柱的高楼旁,垂柳依依,绿意浓浓。高楼上,一片热闹,恣意欢乐的少年游侠慷慨激昂,把酒畅饮。骏马、华楼、绿柳、少侠,这是一幅充满浪漫和青春气息的图画,也是王维曾经非常熟悉的图画。少年时期,王维在长安求功名期间,曾有过一段游侠经历,他在后来的诗中回顾说“少年曾任侠”。正因如此,他写起这些少年游侠来,才如此得心应手,毫不费力。
唐代有不少诗人都写过少年游侠。如李白的“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其二》),所写少年游侠俊朗潇洒,放荡不羁;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渗透着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潇洒而不放荡,慷慨而不悲凉,既有青春的浪漫色彩,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2句解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渭城”,即秦时咸阳故城,在渭水北岸。
诗人观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强劲的北风吹过拉开的紧绷的弓弦,硬弓嗖嗖作响,发出尖锐的颤音。这个精彩的细节,立刻渲染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紧张气氛,也唤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劲风中射猎的,该是何等英雄人物?
第二句将军的出场,恰合读者的期待。诗的一二句如果颠倒顺序,便悬念全无。手持硬弓、孔武有力的将军是如何打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