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举,各史应补之表志,亦已十得四五,吾侪所最不满意者,则食货、刑法两志补者甚寡。仅有一家两志皆最要而颇难作,食货尤甚,岂清儒亦畏难耶,抑不甚注意及此耶?旧史所无之表,吾认为有创作之必要者,略举如下:一外族交涉年表诸:外族侵入,于吾族旧史关系至钜,非用表分别表之,不能得其兴衰之真相。例如匈奴年表,从冒顿起,至刘渊、赫连之灭亡表之;鲜卑年表,从树机能始,至北齐、北周之灭亡表之;突厥年表,从初成部落,至西突厥灭亡表之;契丹年表,从初成部落,至西辽灭亡表之;女真年表,从金初立国,至清入关表之;蒙古年表,自成吉思以后,历元亡以后,明清两代之叛服,乃至今日役属苏维埃俄国之迹皆表之。自余各小种族之兴仆,则或以总表表之。凡此皆断代史所不能容。故旧史未有行之者,然实为全史极重要脉络。得此则助兴味与省精力皆甚多,而为之亦并不难,今后之学者宜致意也。罗叔蕴着《高昌麴氏年表》等,即此意。惜题目太小,范围太狭耳二文化年表:旧史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故此方面之表绝无。今宜补者,例如学者生卒年表,文学家生卒年表,美术家生卒年表,佛教年表,重要书籍着作及存佚年表,重要建筑物成立及破坏年表,……等。此类表若成,为治国史之助实不细。创作虽不甚易,然以清儒补表志之精神及方法赴之,资料尚非甚缺乏也。三大事月表:《史记》之表,以远近为疏密。三代则以世表,十二诸侯、六国及汉之侯王将相则以年表,秦楚之际则以月表。盖当历史起大变化之事迹,所涉方面极多,非分月表不能见其真相。《汉书》以下二十三史,无复表月者矣。
今对于旧史欲补此类表,资料甚难得,且太远亦不必求详。至如近代大事,例如明清之际月表,咸丰军兴月表,中日战役月表,义和团事件月表,辛亥革命月表……等,皆因情形极复杂,方面极多,非分月、且分各部分表之,不能明晰。吾侪在今日,尚易集资料。失此不为,徒受后人责备而已。
吾因论述清儒补表志之功,感想所及,附记如右。类此者尚多,未遑遍举也。要之,清儒之补表志,实费极大之劳力,裨益吾侪者真不少。惜其眼光尚局于旧史所固有,未能尽其用耳。
戊)旧史之注释及辨证
疏注前史之书,可分四大类。其一,解释原书文句音义者,如裴骃之《史记集解》,颜师古、李贤之《两汉书》注等,是也。其二,补助原书遗佚或兼存异说者,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等,是也。其三,校勘原书文字上之错舛者如刘攽、吴仁杰之《两汉刊误》等,是也。其四,纠正原书事实上之讹谬者,如吴缜之《新唐书纠缪》等,是也。清儒此类着述中,四体皆有,有一书专主一体者,有一书兼用两体或三体者。其书颇多,不能悉举。举其要者错综论列之。
清儒通释诸史最着名者三书,曰:
《二十一史考异》一百卷,附《三史拾遗》五卷、《诸史拾遗》五卷。嘉定钱大昕竹汀着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嘉定王鸣盛西庄着
《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阳湖赵翼瓯北着
三书形式绝相类,内容却不尽从同。同者一部分钱书最详于校勘文字,解释训诂名物,纠正原书事实讹谬处亦时有。凡所校考,令人涣然冰释,比诸经部书,盖王氏《经义述闻》之流也。王书亦问校释文句,然所重在典章故实,自序谓”学者每苦正史繁塞难读,或遇典制茫昧,事迹樛葛,地理职官眼眯心瞀,试以予书置旁参阅,疏通而证明之,不觉如关开节解,筋转脉摇。……“诚哉然也!书末”缀言“二卷,论史家义例,亦殊简当。赵书每史先叙其着述沿革,评其得失,时亦校勘其抵牾,而大半论”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自序语但彼与三苏派之”帖括式史论“截然不同。彼不喜专论一人之贤否、一事之是非,惟捉住一时代之特别重要问题,罗列其资料而比论之,古人所谓”属辞比事“也。清代学者之一般评判,大抵最推重钱,王次之,赵为下。以余所见,钱书固清学之正宗,其校订精核处最有功于原着者;若为现代治史者得常识、助兴味计,则不如王、赵。王书对于头绪纷繁之事迹及制度,为吾侪绝好的顾问,赵书能教吾侪以抽象的观察史迹之法。陋儒或以少谈考据轻赵书,殊不知竹汀为赵书作序,固极推许,谓为”儒者有体有用之学“也。又有人谓赵书乃攘窃他人,非自作者。以赵本文士,且与其旧着之《陔余丛考》不类也。然人之学固有进步,此书为瓯北晚作,何以见其不能?况明有竹汀之序耶?并时人亦不见有谁能作此类书者。或谓出章逢之(宗源),以吾观之,逢之善于辑佚耳,其识力尚不足以语此
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每篇后所附考证,性质与钱氏《考异》略同,尚有杭大宗世骏《诸史然疑》、洪稚存亮吉《四史发伏》……等。洪筠轩颐煊《诸史考异》、李次白贻德《十七史考异》,疑亦踵钱例,然其书未见。
其各史分别疏证者,分隶于一总书之下,如钱竹汀之《史记考异》,即《二十一史考异》之一部分;《史记拾遗》,即《三史拾遗》之一部分,不再举则《史记》有钱献之坫《史记补注》一百三十六卷,梁曜北玉绳《史记志疑》三十六卷,王石臞念孙《读史记杂志》六卷,崔觯甫适《史记探原》八卷……等。钱书当是巨制,惜未刻,无从批评。王书体例,略同钱氏《考异》。梁书自序言:”百三十篇中愆违疏略,触处滋疑,加以非才删续,使金鍮罔别,镜璞不完,良可闵叹!……“书名《志疑》,实则刊误纠谬,什而八九也。崔书专辨后人续增窜乱之部分,欲廓清以还史公真相,故名曰”探原“。
《史记》为第一部史书,其价值无俟颂扬。然去古既远,博采书记,班彪所谓”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多不齐一“。此实无容为讳者。加以冯商、褚少孙以后,续者十余家。孰为本文?孰为窜乱?实难辨别。又况传习滋广,传写讹舛,所在皆是。故各史中最难读而亟须整理者,莫如《史记》。清儒于此业去之尚远也。然梁、崔二书,固已略辟蚕丛。用此及二钱二王所校订为基础,辅以诸家文集笔记中之所考辨,汇而分疏于正文之下,别成一集校集注之书,庶为后学省无数迷惘,是有望于今之君子!
《汉书》《后汉书》有吴枚庵翌凤《汉书考证》十六卷,未见惠定宇《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侯君谟、沈铭彝各续补惠书一卷钱晦之大昭《汉书辨疑》二十二卷、《后汉书辨疑》十一卷、《续汉书辨疑》九卷,王石臞《读汉书后汉书杂志》,共十七卷,陈少章景云《两汉订误》五卷,沈文起钦韩《两汉书疏证》共七十四卷;周荇农寿昌《汉书注校补》五十六卷、《后汉书注校正》八卷,王益吾先谦《汉书补注》一百卷、《后汉书集解》九十卷、《续汉书志集解》三十卷……等。诸书大率释文、考异、订误兼用,而《汉书》则释文方面更多,因其文近古较难读也;《后汉书》则考异方面较多,以诸家逸书谢承、华峤、司马彪等遗文渐出也。王益吾《补注》《集解》最晚出,集全清考订之成,极便学者矣。
《三国志》,有杭大宗《三国志补注》六卷,钱竹汀《三国志辨疑》三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梁茞林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陈少章《三国志举正》四卷,沈文起《三国志注补》《训故》《释地理》各八卷,侯君谟《三国志补注》一卷,周荇农《三国志注证遗》四卷……等。此书裴全属考异补逸性质,诸家多广其所补,沈则于其所不注意之训故地理方面而补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