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五
<篇名>附∶新方数则
属性:x和中丸x
广皮(四两)白术(三两)肉桂(三钱)薏苡仁(二两)川椒(三钱)泽泻(一两)白
茯苓(二两)砂仁(二两)车前子(一两)炮姜(五钱)水法为丸。
x沉香丸x
白术(二两)归身(二两)白蒺藜(八两)白茯苓(二两)砂仁(二两)香附(四两)
白芍(三两)广皮(一两)甘草(二两)乌药(四两)水泛为丸。
x镇心丸x
人参(二钱)黑豆(五钱)青黛(一钱)茯神(二钱)甘草(二钱)山药(二钱)僵蚕
(四钱)辰砂(一两)冰片(一分)蜜炼为丸,辰砂为衣。
x起脾丸x
人参(一两)黄(一两)山药(二两)甘草(二钱)益智(二钱)蜜炼为丸。
x平惊丸x
炮姜(二钱)肉桂(三钱)白芍(一两)茯神(一两)远志(三钱)甘草(四钱)铁衣
(一两)蜜炼为丸。
x补肝丸x
海螵蛸(四钱)杞子(四两)归身(一两)杜仲(四两)香附(二两,醋炒)水法为丸
x真阴丹x
用初经红铅,先以水浸三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则色白,用文武火炼三日夜,复
以水浸之,夜露三宿,再以火炼则紫色现,日中晒之,又火炼三昼夜,则黄色如珠。凡炼此
丹,白则秽尽,黄则毒尽,所谓九还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阴中之至阳也。凡阴阳脱者,服
<目录>卷六
<篇名>寒热
属性: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
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录《素问·阴阳
应象论》中语。)
诸有过者切之,(有过,即有病也。)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
,则
予谓病之重者,莫大于此,如刀削肌肉,危甚不能久矣。(“诸有过者切之”至“无汗而身
寒”止,皆《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语也。其“阴阳不足”二句,乃慎斋所补。以此证甚危
险,不可以经中未言而忽之也。故既补之,而又详言以申之。)
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又云∶阳虚生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
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又云∶阳盛生外热,上
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又云∶邪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又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
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又云∶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
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涩,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多寒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录《灵枢·五音五味篇
》中语,“青白者多寒气”,原文是“青白者少热气”,其语胜此,似不必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
之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录《
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录《素问·皮
部论》中语。)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人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气口盛则胀满,寒中热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
变。(录《灵枢·禁服篇》中语。)
岐伯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盛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
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如?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
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
使和气,可使必己。(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语。)
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假如小
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
尽,则求其属以衰之。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
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自“微者调之”以下二十八字,亦至
真要大论中语,“假如小寒”以下八十八字,乃启元子注也。)
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此热证也。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下之者寒药清
之也,寒凉之性下行也。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此寒证也。阳盛生内寒,阳虚生外寒,汗之者热药温
之也,非正发汗也。用药以助生浮、升长之气,所以扶其阳也。
帝曰∶论言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术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岐伯曰∶诸病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
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盖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帝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旺气,是以反也。帝曰∶不
治旺气而然者,其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
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
之由也。(以上亦是至真要大论中语,以下则启元子注也。)入肝为温,入肺为清,入心为热
,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时兼之,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
,此类是也。故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不已,则脏气偏胜;脏气有偏胜,则有偏绝
;脏气有偏绝,则有暴夭。故曰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问∶寒病服热药而寒不退,热病服寒热而热不退,何也?答曰∶热不得寒,是无水也;
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经云∶滋其化源,化源已绝
,药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脉至
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启元子注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阴盛格阳所致,
非热也。此一节言证属阳,脉亦从证,虽属热而反病寒也,诸阳皆然,谓诸阳概数而不鼓,
太阳标本不同之脉也。(又至真要大论云∶)帝曰∶诸阴之反,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
之鼓盛而甚也。(启元子注言∶)形证皆寒,按之而脉鼓击于指下盛者,此为热甚拒阴所致,
病非寒也。此一节言证属寒,脉亦从证,虽似寒而反病热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
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逆取而得
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
无间,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
热未已,病寒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