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读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喜其为人,亦喜其师友孙奇逢、鹿善继、颜元、李塨、王源之为人。王余佑曾居献县,而硕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亦献县人,余因与先生家近,曾乘便请问王余佑事迹。先生初答不闻王余佑其名,余告王余佑自号五公山人,先生则曰闻矣,少时尝闻人言王五公王五公者,则是王余佑之余绪遗烈至民初尚有闻者。余因之有整理《五公山人集》之微愿,亦已请得张岱年先生之题签。然因冗杂,久不获成。今兹先假温厉先生网站,将所搜集之十五篇研究文献及一篇概述文章发布,以告同志。
张京华千禧年之清明识于洛下风波子书房
一、王源:《李孝悫(1)先生传》
北方学者多闇晦,寡交游,着述亦不传于天下。以予所闻,孙徵君(2)而外,不过山右傅青主(3),关中李中孚(4)数先生而已。既与李刚主(5)、张文升订交,乃知有五公山人(6)及颜习斋(7)诸君子。
注解:
李孝悫:李明性,字洞初,号晦夫。李塨之父。
孙徵君:孙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
傅青主:傅山,字青主。
李中孚:李颙,字李孚。
李刚主:李塨,字刚主,号恕谷。
五公山人:王余佑,号五公山人。
颜习斋:颜元,字浑然,号习斋。
二、王源:《居业堂文集·五公山人传》
五公山人,隐者也,隐于五公山,故号五公山人。山人王姓,名余佑,字介祺,保定之新城人。负王佐才,年七十不遇,卒,门人私谥曰文节先生。山人幼伟岸,有大志。初从定兴鹿太常善继游,既而受业于容城孙徵君奇逢,学兵法,究当世之务。习骑射、击刺,无弗工。甲申国变,归隐,更与徵君往来讲学,究经史,授生徒,教以忠孝,务实学,兼文武,远近从游至数百人。荐绅先生往往构讲堂,具安车,迎至受业。山人幅巾褐氅,须发皓白,数往来上谷、瀛海、嵩岱间,儿童野夫见其过,辄随观之,曰:“王先生也!”争相慰藉。山人时停车,问劳而去。家贫甚,府县长吏求见多不得。四方豪俊日造门,典衣剉荐接之,有急更为措置,百数十金无难。初,山人父延善,县诸生,尚义。天下乱,散万金产结客。三子,长曰余恪,次即山人,季曰余严。山人出继世父建善,建善以庚辰特用知山西临县,调繁河南鲁山,遣山人归。会闯贼陷京师,山人父帅三子及从子余厚、余慎与雄县马鲁建义旗,传檄起兵讨贼。徵君亦起兵,共恢复雄、新城、容城三县,擒伪官郝丕绩等数人,斩之。未几贼败,大清师入,山人父为仇家陷,执入京。余恪、余严谋曰:“父死,吾兄弟何面目视息人间?仲继世父,不可死,吾二人其死之!”乃赴难。夜驰至琉璃河,闻人唱《伍员出关曲》,余恪怃然曰:“阿弟误矣!吾二人俱死,谁复仇者?若壮,可复仇,我死之!”乃挥余严去,自赴京,大呼:“我起义生员王某长子也,来赴死!”遂父子毕命燕市。余严归,帅壮士入仇家,歼其老幼男妇三十口无遗。于是急捕山人兄弟,会保定知府朱甲、易州道副使黄国安力为解,乃免。山人于是奉鲁山公隐于易之五公山。山人学无不究,与太原傅山、同郡张罗喆、吕申诸子日相切劘,又执贽于定兴杜紫峰先生。常汇古人经世事为《居诸篇》十卷,《万胜车图说》一卷,《兵民经略图》一卷,皆霸王大略、兵机利害也。又《十三刀法》一卷,《涌幢草》三十卷,文三十二卷。其为文,数千言立就。书法遒逸。而感慨激烈之致,一发于诗。与人和易,从容简谅。至论忠孝大节,谈兵述往事,目炯炯如电,声若洪钟。或持兵指画,须戟张,蹲身一跃丈许。驰马弯弓,矢无虚发,观者莫不震栗色动,啧啧曰:“王先生命世才也!”乃隐居四十年卒。以不求闻达死,死之时甲子正月。又二十年癸未,大兴王源为之传。
王源曰:予久知山人名,特不详其生平。后交李刚主,始闻其详。而今乃得读其遗书,抚卷流涕曰:“此诸葛武乡之流也!天之生此人也,谓之何哉?既已生之,又老死之。天乎!吾不解其何意也。或谓文中子隐居教授,其造就之才,皆足以安民济世,功何必自己出乎?乃吾观天之生才日下,固未见后进中有卓卓具体用如前人者,其或山人之门有不同欤?然诵其诗,读其书,苟能私淑于山人,以造就其才,则虽数十百年之久,固无异于亲炙之者也,山人又何憾焉!
三、魏坤:《五公山人传》
明天启间,阉人魏忠良窃柄,贼害忠良。余从祖忠节公被逮诏狱,从父子敬公尾缇骑后,徒跣至京师。时逻卒如猥,昼行夜伏,匿定兴鹿太常家,大河以北相与周旋患难,奋不顾身者,有容城孙苏门徵君、范阳张果中布衣、杜紫峰处士、献县高斗南鸿胪、雄县李华五秀才,以及徵君之门人,五公山人其一也。
山人名余佑,字申之,一字介祺。其先小兴州人,本姓宓,八世祖某徙居保定之新城马头村,赘于王氏,遂因王姓。山人生而英敏,善读书,年十六,补博士弟子员。桐城左忠毅公视学畿辅,览其文,奇之。随继父恢婴公之任临邑,叹食禄者不能实心任事,条列时弊数千言上之,拂当事意,调鲁山,实困之也。时流寇充斥,山人见时不可为,劝恢婴公解组归。
未几,遭本生父维婴公之变,痛不欲生。又念恢婴公老,身死缺侍养,乃奉二亲庐于易州五公山之双峰村,躬耕荦确,给甘旨,暇则述作,不入城市者垂三十年,故世称五公山人云。
当鹿太常忠节公倡道江村,山人年尚少,从之游。自鲁山归,师事孙徵君,益阐性命学,徵君深器重之。后过范阳,又受学于杜先生。
其学以明体达用为宗,间邪存诚为要。原本忠孝,敦尚气节。凡古今成败治忽,事机得失,以至一名一物一艺一术,无不留心究析。始则盱衡时事,慕陈同甫之为人。垂老读史,至谢皋羽、郑所南诸君,又未尝不掩卷流涕也。
生平慷慨好施予,困者周之,危者拯之,殁者敛之。缩食节衣,无弗于友朋是力。及交游馈遗,介然不屑受,却金之节,世咸重之。
晚年应献陵书院之请,为生徒讲解,穿穴经史,剖抉性理,皆别出新义。每教人,躬行实践,不愧影衾。数月间,士习文风翕然丕变,献邑人争挽留,遂家焉。
所着有《居诸编》、《乾坤大略》、《诸葛阵图》、《通鉴独观》诸书,皆山中所辑也。
子二,长孚,次咸。咸早殇,孚亦寻卒。
孙超宗已弱冠,为诸生。山人殁后,门人银城李慎斋先生为之行状。诗古文若干,慎斋手抄录藏箧。衍乙亥夏,编定付刻,嘱余作传。余家与山人为先世患难交,余生也晚,而余父兄尝传述之,故能识山人生平,不敢忘。且夫灵均《九辨》、《九歌》,宋玉、景差之徒和之;《韩昌黎集》,门人李汉编之。今慎斋拳拳不忘其师如此,山人传矣!慎斋亦当与山人并不朽已!
魏塘后学魏坤禹平氏撰。
四、《大清畿辅先哲传·师儒传·夏峰弟子王余佑传》
王余佑字申之,又字介祺,新城人。父延善,县诸生。尚义好施,明末散万金产结客。生三子,长余恪,季余严,余佑其仲也。余佑生而聪颖,读书识大体。年十六受知于桐城左光斗,补诸生。游定兴鹿善继门,与茅元仪讲忠孝大节,论天下安危成败,学益进。继世父建善,随官临县,为条列时弊数千言上当事
,拂其意,调鲁山。会闯贼乱,归里,从奇逢,学益研,极性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