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岁)童年身肿,属肺气不舒,膀胱不利。
茯苓皮橘皮桑皮大腹皮苡仁杏仁木通车前子姜皮沈氏(六八)形衰气弱,流运失时,口糜内热,肢肿不纳,两脉沉细带数,此症难治。
盖人气应天,目下仲夏,阳气弛张于外,如草木无不生长葱郁,而人岂可抑敛不伸耶?在年壮气盛,或于冬月为寒邪所逼,即病为伤寒;至春化温,及夏为热。所以可疗者,因其本气充实,举而升之,补偏救弊,以归天和。此则不然,姑拟一方,冀回万一。
连翘香豉薄荷防风橘红杏仁山栀人参老姜皮
服此竟有效,然至秋时方起,欲其久住,难矣哉!
赵(六十)甲周之年,患水肿。由于气虚少运,膀胱失利,非旦晚可愈,耐性服药,庶可奏效。
党参黄生冬术大腹皮苏梗砂仁壳橘红茯苓泽泻姜皮
又,前方添归身、白芍、煨木香,减砂仁壳、苏梗,有效,脚肿退,腹胀宽,制丸剂可以收功。
沈(二十)疟后面浮脚肿,脉来沉涩,用上下分消法。
苏叶羌活防风茯苓泽泻苡仁橘皮香附砂仁壳姜皮西河柳
易漏,故频饮频溺,所有精气,随水下注,从膀胱而出,如米泔者精液也,如酒酵者精气也。如此日夜发热,岂止羸?体质薄弱,鲜不免者。前方虽效,然非大补肾阴,终归复萌,乃去石膏、黄连,又服三十剂,肌肉渐复,目明如旧。

邬(五九)初夏入山买竹,逾月方回,历夏秋肌肉消炼,肥体忽成瘦躯,兼之两足痹痛,行步艰难,数延医治。或以为虚,或视为湿,服药数十,两目昏花,视小如大,势日沉重,彼有邻人为栉工者,言予能治,即求延医。六脉洪实带弦,因其向肥忽瘦,意非消症乎?即问能饮若几,小便几?答曰:入山买竹,天气初热,烦渴喜饮,至今仍咽喉干燥,时时啜茶方妙,少顷即欲小便。复问小溲着干土上有沙起否?曰:未试,惟解坑内见泡沫高起数寸。予曰:君半年来肌肉日削,从此而去,古人以饮一溲二,名为上消。由于亢阳,非大寒之剂,不足与焉。
石膏(一两)川连(一钱)黄芩(一钱五分)黄柏(一钱五分)知母(一钱五分)熟地(四钱)生地(三钱)天冬(二钱)麦冬(二钱)龟板(二钱)白芍(一钱五分)甘草(四分)
服四剂,燥渴小便泡沫稍减,目清大半。因问余曰:从前服药数十,病日有加,今只服四剂,何效如是之速?予曰:君阳体阳脉,入山阳时,经营劳顿。又喜火酒,五内之火俱动,燥渴作矣。凡饮食入胃,熟腐水谷,游行精气,上输于肺,水精四布,下归膀胱,通调水道,小便出焉。其间升降洒陈,原有一番工夫。今脏腑有火,如燥土沃水,易漏不滋,即大其制,修丸常服,将及一年,足痹亦痊。邬之得生,皆出栉工之赐也!

张(五六)大腹左边起块如掌,纳大减,脉微细。此为情怀不畅,气血皆郁,五积之形已彰。幸春起至初冬,不为沉痼,当先推气分,越鞠丸意。
茅术(一钱)枳实(一钱五分)神曲(二钱炒)抚芎(一钱五分)香附(二钱)黑栀(一钱五分)青皮(一钱)老姜汁(一匙)
又前方三服,开郁运气,有形之积已得软小,乘势推荡,脉之细极,总因气血凝滞使然。
莪术(一钱五分炒)枳实(一钱五分)神曲(一钱炒)桂枝(五分)香附(三钱)青皮(一钱)浓朴(一钱炒)加老姜汁(一匙)食盐(少许)
又,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今病去六七,纳食加倍,否己成泰,设关防贼,似不可缺。
党参(一钱五分)生于术(一钱五分)归身(一钱五分)橘皮(一钱)香附(二钱)郁金(一钱)桂枝木(五分)炙草(四分)
产后
某氏产后起腹痛便溏,时兼痢下,脉细而虚,当从脾家所喜。
茅术(八分)浓朴(八分)橘皮(八分)茯苓(二钱)谷芽(二钱)砂仁壳(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炙草(四分)
四服愈大半,改用香砂六君而痊。
某氏产后大便燥结,当气血双补。
黄(四钱蜜炙)熟地(五钱)归身(二钱)橘皮(一钱)苏子(一钱五分)煨姜(二片)
四服不但便通,神亦旺。
许氏(二七)产才三朝,腹痛身热,系恶露留阻,当生化法。
当归川芎益母草香附棠球子炮姜炙草两服愈。
调经
俞女(十九)患月信不调,不时气逆冲胸,迷闷呕吐,甚至神昏发厥,脉大而涩。症似木乘土,因脉不合症,视其面色,并无忧怒之形。缘询病起几时,自述前岁饮井水停经,旋起腹胀,后经通而气冲之病作矣。予既得其情,即处一方,以温经逐瘀利气,三法并施。
炮姜(八分)归尾(二钱酒润)艾叶(一钱五分)大黄(三钱酒润迟入)枳实(一钱五分)延胡索(一钱五分)香附(二钱)橘皮(一钱)桃仁(二钱)红花(一钱)
时适行经之期,服两剂,所下瘀块甚多,胸宽腹和,不知病之去向矣。惟觉形软,诊其脉无涩大之象,三载沉痼,应手取效,下法不可不知,改调补气血方,女母不胜欣悦而返。
血崩
沈氏(二八)小产后一月,血崩不止。
党参(二钱)蒸于术(一钱五分)枸杞(二钱)白芍(一钱五分酒炒)山药(二钱炒)菟丝子饼(二钱)杜仲(一钱五分盐水炒)荆芥炭(一钱)炙草(三分)
服两剂即愈,此方治挟虚崩漏多效。
第五种
证治指要一卷
人有三百六十种病,一种之中,又有岐焉。不知者乃有亡羊之叹,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外乎表里、脏腑、气血、寒热、虚实十字耳。古来名医,各有成书,惟《内经》包罗一切,仲景《伤寒》、《金匮》,可曰无遗。后之着述,或有方无论,或有论无方,或出特见以成一家之言,于各种病症,亦云备矣。何待鄙人之援管操觚,道其长短哉?然而圣人不废孺子之歌,贤者犹采刍荛之语。仆从事于此,已历四十载,只今须髯皓白,心志日衰;宿有所得,再不笔之于书,窃恐一旦眼光落地,平昔之苦心力学,参骊究黄,岂不尽付之冥漠乎?所可鄙者,如马远绘山一角,管中见豹一斑,未免为有识者所诮耳。时次男若济志愿学医,劝予曰:即不传于外人,而作小子梯航,何不可耶?乃俾之抄录焉。
类中风
此症大端,由其人肾水素亏,劳心过度,水亏则木燥生风;心劳则血耗,风火相煽。一时卒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者,为类中风。治宜滋肾平肝,养血熄风,参消痰之品。亦有寒中,须佐温热,如地黄饮子一方加减。若用开窍豁痰,散风清火,每成脱证不治。
更有兼症,随其病而治之。其半身不遂,四肢不仁,亦属类中分岐。一切方药,须于各种医书查阅,予只论其源头,方概不录。
童痨
痨之为病,咳嗽吐血,后反无血可吐,内热形瘦,失音气急,语言不续,危如反掌。其人患此症者,体素弱,过用心;或好色,必善怒,三者兼之,必成痨病。何也?用心血耗,好色精亏,善怒肝旺。肝旺则脾胃先伤,纳食欠运,大便或燥结,或溏泄,饮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母虚子弱,不任风寒,稍受感冒,咳嗽见矣。心火不降,肾水不交于心,兼之肝火上炎,血焉得不吐?内热焉得不作?及后无血可吐,败症尽见,临崖勒马,悔已晚矣!其症始起,饮溲溺,更能静养,远色戒性,脱然亦不为难。若惟仗草根树皮,不能守戒,百无一痊也。更有尸蛀,俗称百日痨,室女为多。其患干咳,不吐血,亦无痰,入暮身热,晨起不觉,饮食渐减,初起面色娇红,绝似无病,未及半年,多已殒命。治此病,《千金方》有此药。然是症甚少,未曾修试,虽芦扁复生,亦无所施其技。设有痨虫,谓之心疾,皆非我所知也。凡男子欲事未必损人,欲念最损人;隔墙钗钏,隙穴髻鬟,少年常有,衽席不施,而烁为枯腊者矣。惟童痨一症,无论男女,患咳嗽夜热者,宜于补土养金中,加银胡、青蒿、地骨皮、鳖甲、知母等药多效。
鼓症
(附肿胀)
鼓症者,其大腹逢逢如鼓之谓也。有气有血,有水有食积,有痞有虫,各有寒热虚实之分,肿胀之别。其因气者,其人善怒,肝旺脾衰,致肺气不宣。流为是症者,必兼咳嗽。治宜先用轻剂,如桑皮、杏仁、通草之类,即徐之才《十剂》中所谓轻可去实也。继用泄木化气之品,如桑叶、黑栀、夏枯草、广皮、砂仁壳、大苏梗之类。其因气虚腹满者,当补中益气,加五皮化气之品。其因血者,必血已离经,瘀滞脏腑,以成是症,或血痢涩早,邪不得泄,亦成此患。治宜逐瘀,如桃仁、归尾、红花、楂肉、枳实、鸡内金、大黄,再加气药。其因水者,一因土虚不能制水,一因肾脏虚寒,不能化气,致水泛滥者,治当补土温肾,加利水化气之药。有实水肿,腿踝按之则陷如泥,目下浮起如新卧起状,兼头面浮肿者,先开鬼门,用风药散之;继用五皮饮,加苡仁、砂壳、泽泻、车前之类利之,谓之洁净府,此症最为易治。其气血水三症之中,如带食积,各宜加消积之品;其痞而胀者,当用消痞丸,随其因而加减之;其虫积为鼓,当用槟榔、雷丸、芜荑、使君子,或加大黄、枳实等药治之。凡肿易治,胀难治,肿因有邪,胀从脏腑而发。若凡上下不肿,惟大腹青筋累累,脐突单腹胀,尤为难治。
凡疟疾愈后,切忌骤补,往往为患不测。盖邪半入于里,初愈者邪未尽泄,十有四五。善调者素食淡荤,待其胃气撤消,正强而留邪自去。常见一人,疟愈后服人参汤,竟成痿症;一人疟后食煨扁豆,即成鼓胀,皆致不起,可不慎哉!
噎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