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循行部位:手之三阳手外头,手之三阴胸内手,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走。
手之三阳手外头者,谓手阳明大肠经,从手次指内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上行(音杭),至头鼻孔两旁也;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四指外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中行,至头耳前动脉也;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下行,至头耳中珠子也。手之三阴胸内手者,谓手太阴肺经,从胸乳上循行
内,下行肘臂内之上行,至手大指内侧之端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从腋下乳外,循行内,下行肘臂内之中行,至手中指之端也,手少阴心经,从腋筋间循行
外,下行肘臂内之下行,至手小指内侧之端也。足之三阳头外足者,谓足阳明胃经,从头目下循颊颈乳中,下行腹外股膝跗之前行,至足二指之端也;足少阳胆经,从头目外
,循行绕耳颅巅,下行胁跨膝跗之中行,至足四指外侧之端也;足太阳膀胱经,从头目内,循行额巅项背,外行臀
踝之后行,至足小指外侧之端也。足之三阴足内走者,谓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外侧之端,循行前行上内踝,上
,膝之中行,内行阴器腹胁之外行,上至乳下也;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之端,循内联踝膝里股内之中行,上行腹中至季胁也;足少阴肾经,从足心循内联踝足跟内侧之后行,上腹内至胸也。诸阳行外,诸阴行里,四肢背腹皆如此也。
头前正面:头督唇任五中行,傍足太颧手阳,侧上足少绕耳手,鼻傍手明唇足方。
头之正面分五行(音杭),其中行上嘴唇以上,属督脉;下嘴唇以下,属任脉,此为中行也。其第二行,目内旁上,属足太阳经,鼻旁下,属手阳明经,此为第二行也。其第四行,面颧骨外旁,属手太阳经;头侧上,属足少阳经;绕耳前后,属手少阳经,此为第四行也。其第三行唇旁,属足阳明经,为第三行也。
头前正面目录>头后项颈:头后七行督中行,惟二足太足少阳,颈前任中二足明,三手四行手太阳,五足少阳六是手,七足太阳督中行。
头后项颈分七行∶其中行属督脉,惟两旁第二行属足太阳经,其余第三行,四行、五行皆属足少阳经。颈前中行属任脉,二行属足阳明经,三行属手阳明经,四行属手太阳经,五行属足少阳经,六行属手少阳经,七行属足太阳经,项后中行属督脉经也。
胸腹脊背:胸腹二行足少阴,三足阳明四太阴,五足厥阴六少阳,脊背二三足太阳。
胸腹之中行属任脉,两旁第二行属足少阴肾经,第三行属足阳明胃经,第四行属足太阴脾经,乳下胁上第五行属足厥阴肝经,胁后第六行属足少阳胆经,脊外两旁二行、三行俱属足太阳膀胱经,脊之中行属督脉经。
手膊臂外内:手膊臂外上手明,中手少阳下太阳,手膊臂内上中下,手太厥少分三行。
手膊臂之外面,系手三阳经部位也。上行属手阳明经,中行属手少阳经,下行属手太阳经,手膊臂之内面,系手三阴经部位也。上行属手太阴经,中行属手厥阴经,下行属手少阴经。
足膝外内:足膝外前足阳明,中行少阳后太阳,足膝之内前中后,足厥太少分三行。
足膝之外面,系足三阳经部位也。前行属足阳明经,中行属足少阳经,后行属足太阳经。足膝之内面,系足三阴经部位也。足大趾外侧之前行,股内之中行,属足厥阴经。内侧之中行,股内之前行,属足太阴经。足心绕踝之后行,属足少阴经。
肺经:太阴肺经起乳上,系横出腋中廉,达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
手太阴肺经,起于乳上三肋端,去中行旁开六寸,腋前外湾而至间,由中廉达肘内,循臂里,过前廉,入寸口,上鱼际,终于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肠经: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手臂外过肘,达肩入缺上颈旁,贯颊下齿出人中,上侠鼻孔终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大指之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循大指次指之岐骨,行臂外前廉,过肘外,自达肩,行缺盆直上头颈之侧,环出人中之左右,以侠鼻孔两旁迎香穴而终焉。
胃经:阳明胃起目下胞,从鼻入齿还承浆,颐后颊里上耳前,额颅下循两颈旁。从缺盆口下乳中,循腹腿班腿面行,外抵膝膑走足跗,至足中趾外侧当。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鼻旁,下夹口吻绕腮,上行耳前,至额角;下行颈侧,夹结喉,至肩上横骨陷中;下行当乳之中,去中行旁开四寸;从乳顶下行至脐旁,去中行旁开三寸;从脐旁下行至腿之合缝,去中行旁开二寸;从合缝斜行向外,直下膝外前廉,至
骨,倒上复转注而下行,至足中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而止。
脾经: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行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斜行九肋季胁止。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由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过内踝之前,自里中廉上膝;由大腿内廉入腹里,上至乳上旁开四寸五分,至胸中行旁开六寸许,是其部也;向外行至九肋间,季胁之端而终。
心经:少阴心经腋筋间,后肘臂内后廉,由内后廉至锐骨,小指内侧爪甲端。
手少阴心经,起于臂内腋下筋间,循臂之外后廉,至肘内廉,循臂内后廉,下抵掌后锐骨之中,行于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小肠经:太阳小肠小指端,循手外廉踝骨前,从手踝骨出肘外,上循外出后廉,上过肩解绕肩胛,交肩贯颈曲颊边,面鸠骨下陷中取,耳中珠子经穴全。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手外侧至手踝骨之前,行肘外后廉,上循外过肩后廉,而上行肩;自肩贯颈,过曲颊斜上颧骨,至耳前而终。
膀胱经:太阳膀胱起内,上额交巅耳后寻,下项循肩肩膊内,侠脊抵腰下贯臀。贯臀斜入委中穴,与支下合中存,贯内出外踝后,小指外侧终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后行,下项循肩膊内,有二道∶一道侠脊旁开寸半,抵腰中,腰中有四空,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一道又从膊内左右分,下贯胛,侠脊内,旁开三寸,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至阴穴而终。
肾经:少阴肾经起足心,上内踝骨足后跟,上出入股内,行至胸中部位分。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陷中,循内踝入足后跟,中内联踝之上,上分中,出
内廉后股内,上行至合缝;自合缝上行,去腹中行旁开一寸至脐;从脐旁上行,复上去中行旁开一寸五分;从腹上行至胸中,旁开二寸而终。
心包络经:厥阴心包腋下起,腋下乳外内行,入肘下行两筋间,入掌中指之端止。
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腋下三寸,乳外侧一寸许,从腋下向外上转,循臂内入肘内,下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
三焦经:少阳三焦四指端,手腕臂外两骨间,贯肘上肩项耳后,上绕耳前动脉间。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小指次指岐骨之间,上行手腕臂外两骨中间,贯肘上肩;由肩上项至耳后,上绕耳上角,下循耳前动脉而终。
胆经:少阳胆经起外,绕耳前后上额颅,巅后颈肩腋季胁,跨膝踝跗小指出。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
,斜贯耳前,循行耳后,上抵额颅,至颠后行颈侧,过肩下腋,走身侧之季胁,下腿跨,行膝之外,至外踝之前,内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肝经:厥阴肝经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间,上环阴器季胁,上行乳下二肋端。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后,去爪甲韭叶聚毛处,循行足跗上面,走内踝,上行过膝,直上环阴器,向外湾行至季肋内,斜上行直乳下二肋端而终。
任脉:任脉起于两阴中,上行毛际腹中行,颈下结喉中央上,唇棱下陷承浆名。
任脉起于前阴、后阴之中间,前行横骨,上行毛际,由毛际直上腹之中行,上行颈下结喉上之中央,由结喉上行至下唇棱下陷中而终。
督脉:督脉起于尻骨端,后行脊背腰脑巅,前行鼻柱皆中道,唇内齿上龈缝间。
督脉起于尻骨之端,由尻骨后行脊背之中行,上行至颠顶之中,前行至鼻下人中,至唇内门牙之中缝而终。
脉诀:脉部位脉为血脉百骸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脉者血之府也。周身血脉,营运贯通,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者,盖以其经每至寅时,各经之气皆上朝而大会于肺,故曰寸口宗也。掌后有高骨隆起,界于尺脉、寸脉之间,名曰关部。关前之位,其名曰寸;关后之位,其名曰尺。尺、寸者,谓从关上至鱼际长一寸,从关下至尺泽长一尺,故名之也。
脉分主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膀胱、小肠,沉以候肾。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此遵《内经》分发三部诊脉法也。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分发脏腑脉浮沉脉浮沉从肉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筋沉属肝骨沉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然外以候腑,内以候脏,《内经》、脉书确然可考,岂有独于脾胃则曰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者耶?当以“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之句为正。其尺外之“外”
字,当是“内”字;尺里之“里”字,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内”、“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内”、“外”
字,皆当改之。故不循旧所列,以符内候脏、外候腑之义。
脉从肉上行者,谓之浮;脉从肉下行者,谓之沉。然心、肺俱浮,于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于血脉取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曰皮浮属肺血心经也。肝肾俱沉,以筋平取之而得者,肝之沉也;至骨取之而得者,肾之沉也。
故曰筋沉属肝骨沉肾也。肌肉在浮沉之间,属脾。其候在中,故曰候在中也。凡脉以部位而得名者,皆统于浮沉。故以浮沉为提纲,以统濡、弱、芤、伏、牢、革、虚、实、微、散诸脉也。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浮沉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浮而无力谓之濡脉,沉而无力谓之弱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脉。沉极推至筋骨,按之而始得者,谓之伏脉。浮而极有力者,谓之革脉。沉而极有力者,谓之牢脉。
虚、实、微、散诸脉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浮、中、沉三部俱有力,谓之实脉。浮、中、沉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