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三章)
不推崇贤才异能,就能使人们不生争功名之心。
宋朝时王安石积极倡行变法,在理财便民的号召下,实
施“青苗法”、“均输法”等。于此之外,还实施农田增
产运动,强迫人民积肥;而且强令各路州府主管负责推动,贯
彻执行。
当时尚未发明化学肥料,所谓积肥,不过强迫农民制造
堆肥、粪肥而已。有一位邑宰,执行时特别严厉,强迫每保限
期交纳大粪一百担,否则罚银一百两。
经过保正日夜奔走催逼,到达限期的那一天,有一个区
域只制造了九十九担,还缺少一担,可是积肥这种东西,既无
法用钱买到,也无法立即疴出。农民被逼无奈,只好集资购买
红苋菜数百斤,用锅煮熟,挤去红水,冒充大粪,凑成整数交
官。
挑去缴纳时,眼尖的小吏立即加以挑剔:“咦?保正,这
一担大粪滴出的水,为什么这样红?”保正沉吟了半天,长长
嘘出一口冷气,转而气愤的大声说:“老爷,你原谅些好不
好?成年积肥增产,不但粮食未见丰收,连老百姓肚里的大便
也被你们挤光了,这便是疴出来的血水,随你要不要吧!”这
则故事是在讽喻王安石变法的矫枉过正。
虽然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但他是个贤人却是
公认的。尚贤政治一向是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政治思想,因为
贤者治国首重教化,因此社会的教育文化会达到一定的水
准,所以社会安定,没有犯罪的人,人民便能得到福利。但是
在这里老子却主张“不尚贤”,这样的思想显然与众不同,甚
至相背,
事实上,老子并不贬低、排斥贤才,他认为,统治者不可
给贤人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
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弄得社会扰攘不宁。正如上
面的故事所说,王安石绝对是个贤才,但因为他大权在握,力
求变法,为了争取支持,不惜与不好的人结成朋党。结果贤才
反被坏人利用,成为坏人的傀儡,为社会制造了严重的问题。
所以,老于“不尚贤”的主张,是有他的道理的。
西方哲学小语
歌德:一个杰出的人物受到一伙傻瓜的赏识,是可怕的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
者不敢为也。]
-一(三章)
真正的智者掌管社会,要净化人们的心思,决不鼓舞贪
欲妄念;要充实人们的生活,决不迫使铤而走险;要抑止人们
的心志,决不助长投机取巧;要使人们活动筋骨,决不疏离纯
朴的生活。假如能使人民经常保持无求无贪,纯朴自然,那么
别有用心的奸诈之徒,就无法鼓煽利用人们,而不能有所作
为了,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使百姓头脑淳朴,而能
吃饱肚子;没有贪欲,而体魄强壮。这就是说,不要剥
夺百姓生存的权利,要尽力使百姓生恬过得好,身体强健。
在(新书)里就讲到有道君主冶国的办法是要让百姓耕
种三年就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就有三年的余粮。三十年
中,就有十年的余粮。所以,夏禹时,发了九年的洪水,商汤时
大旱了七年,野外连青草都没有了。但百姓面无饥色,路上看
不到行乞的人。有道君主的治国之道是:国中没有足够食用
的储蓄,就叫不足;没有足足够六年食用的储蓄,就叫紧急;
没有三年食用的储蓄,那国家就不成其国家。
事实上。这种“使员工没有衣食之忧,没有疾病之扰”,
既是管理好企业的基础,也是组织内部和谐的必须条件,和
西方管理学中行为学派的“需要层次论”是相通的。
不过,老子之所以主张这种所谓的“愚民政策”,最终的
目的仍是要人民回复到浑沌、纯朴的境界,以便在上位的人
可以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就现代领导者来说,这样的观
点可能就得斟酌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