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虚用七味白术散,理中汤。
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木香、藿香、葛根理中汤人参、焦术、炮姜、炙草甚者加附子。
泻泄: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温热诸剂。疹初作泻者。以升麻葛根汤加赤苓猪苓泽泻主之。疹已出作泻者。以黄连解毒汤加赤苓木通主之。
升麻葛根汤(见前)黄连解毒汤(见前)痢疾:麻疹作痢。谓之夹疹痢。因毒热未解。移于大肠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热导滞汤主之。不可轻投涩剂。
清热导滞汤山楂、浓朴、甘草、枳壳、槟榔、当归、酒芍、条芩、(酒炙)、连翘、粘子青皮、黄连(吴萸炒)、引用生姜。
廉按。泄泻则云切不用温热诸剂。痢疾则云不可轻投涩剂。其丁宁惩戒之意深矣。余看麻疹数十年矣。泄泻痢疾从不见有虚症。但窃意麻后日久。或有脾虚而作泻痢者。必其脉弱唇白。舌胎滑白。统舌不见紫红。不口渴而精神倦怠者。方可作脾虚论。或四苓散。或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谨慎审择用之。张玉潞曰。麻、泻痢。属热者多。但不可令其泻久。泻久则中气下陷。或成肿满。宜枳壳理中之类。以理脾胃为主。又有下痢如直肠者。所食何物。
即泻何物。此火盛也。次性急速。故下如直肠。用山栀二十枚。煎汤频服自愈。总之痢疾惟宜升散。初起可用大黄。火盛再加芩连。或犀角丸。俱可用。如积毒已除。下多亡阴者。六味亦可。
四苓散白术(炒)、茯苓、猪苓、泽泻四君子汤人参、焦术、茯苓、炙草补中益气汤人参、黄、焦术、当归、柴胡、升麻、炙草、广皮理中汤(见前)犀角丸、准绳云。但是痢服之无不瘥者。
犀角屑、黄连、苦参、黄柏、当归各捣研细末。等分和匀。空腹煮糯米饭调方寸大服之。日再服。忌油腻。生冷。
黄连丸。
黄连、羚羊角、黄柏、赤苓(各一两五钱)共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
六味丸生地、茯苓、淮药、萸肉、丹皮、泽泻腹痛:麻疹腹痛者。由食滞凝结。毒瓦斯不得宣发于外。故不时曲腰啼叫。两眉频蹙。须以加味平胃散治之。滞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加味平胃散防风、升麻、枳壳、葛根、苍术陈皮、浓朴、山楂、麦芽、甘草廉按。袁某之女。年十四。出疹即没。喉痛腹胀。接余看视。面色黧黯。鼻黑。唇裂口渴。
舌赤如朱。并无点胎喉痛难咽。心如火烧。腹胀而冷。手足亦厥。此热极反寒之象。观其前方。川连。黄芩。射干。元参。石膏。升麻。大黄。卜子。知母。犀角等药。已服三四剂矣。且重用石膏。大黄。每药下咽。则胀满愈甚。四围匍匐而走。略下清水。则口渴。喉痛。
胸满。益甚。昼夜不安。眼不合缝。诸医无策。坐以待毙。余按其脉。脾脉独宏大坚实。腹中拒按更甚。此由食积于中。胃火上冲。以致喉痛诸症也。时医拘定枳壳。山楂。浓朴。酸涩。麦芽消疹之论。不敢用以消食。而惟用凉药以清其火。大黄以硬通之。不知愈凉则愈滞。大黄直走。不能消化。所以腹中冰冷。火毒聚于上焦。每服药而胀满欲死也。余用枳壳、浓朴。山楂。麦芽。神曲。粉葛。槟榔。七味。诸医以为人已干燥。用此燥烈之药。当无不死。且枳壳山楂等酸收之性。麻隐何能复发。其父谓女已垂危。死生惟命。排众议而服之。
药方下咽。即已睡去。酣眠半日而醒。诸症顿减。舌胎极浓而黄。余复以前方饮之。酣睡一夜。次日原方加大黄六钱而愈。又有毒盛作痛者。余用蝉蜕二两。桔梗三钱。一剂而愈。
衄血:肺开窍于鼻毒热上冲。肺气载血妄行。则衄作矣。然衄中有发散之义。以毒从衄解。不须止之。但不可太过。过则血脱而阴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发灰散吹入鼻中。内服犀角地黄汤。
其血可止。
发灰散、以皂角水煮。洗净油气。用新阴阳瓦、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
研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