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治验通府张廷仪,背患疽,作呕痛,大便秘结,口干作渴,此内蕴热毒。用竹叶石膏汤二剂,诸症顿退。用托里消毒散,四畔肿消。用仙方活命饮,疮亦寻愈。
上舍李通甫,腿患疮,作痛,少食作呕,恶寒。余以为痛伤胃气,用六君子汤加当归四剂,疼痛少止,饮食加进。又以十宣散加白术、茯苓、陈皮数剂,脓成,针而出之。又以前散去防风、白芷,数剂而痊。
举人边云衢,腋下患毒,呕逆不食,肠鸣切痛,四肢厥冷,脉沉而细。余谓中气不足,寒邪内淫,用托里温中汤,一剂顿愈。更以香砂六君子治之。彼谓肿疡时呕,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溃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余曰:此丹溪大概之言也,即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之意。假如赤肿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法当下之。肿硬不痛不溃,脉弱而呕,为不足,法当补之。亦有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作呕者,虽肿疡尤当助胃壮气。彼执不信,用攻伐之药,病愈甚。复请诊,其脉微细而发热。余谓热而脉静,脱血脉实,汗后脉躁者,皆难治,后果殁。
护心散绿豆末(一两)明乳香(研半两)上煎生甘草汤调,时时与呷,使药常在膈间。
五香连翘汤乳香木香沉香丁香连翘射干升麻黄木通独活桑寄生甘草(各三分)上水煎服。
是方,说见前论。
凡痈疽,不可用生肌敛口之药,合用麦饭石膏,疮口自敛。或因毒药,或为刀割,重者,兼服沉麝汤。
前云凡疮不可用收口药者,恐毒瓦斯未尽,反助其恶。盖肌肉,脾之所主,但托里健脾,则余毒自解,疮口自合。若毒发于外,气血无亏,麦饭石膏亦可倚仗。若元气亏损,必当补助其脾,禁用刀针,说见第四十三。
沉麝汤木香麝香沉香藿香乳香连翘(各等分)上每服二钱,水煎。
五香去大黄加人参黄犀角汤木香沉香乳丁香(各五钱)粉草人参(各四钱)黄(一两)犀角末(二钱)麝香(一钱)上每服四钱,水煎。
漏芦汤黄甘草连翘沉香漏芦(各五钱)大黄(一两微炒)上每服二钱,姜枣水煎。
三方详见首论,其敛口之法,附见第三十三。
柞木饮子治一切痈疽,未成自消,已成自溃,甚效。
干柞叶(四两)萱草根荷叶蒂甘草节地榆(各一两)上每服五钱,水煎,一碗作二服,早晚进。
荷叶蒂去恶血,萱草解毒,柞叶善祛逐,地榆、甘草节清血消毒。
阿胶饮子治一切痈疽疖毒。
牛胶(锉蛤粉炒如珠)粉草(各一两)橘红(五钱)上作三剂,水煎服。
牛胶饮截治痈疽,毒不内攻,不传恶症,有益无损。
牛皮胶(用明者四两)上用酒一碗,重汤煮化服,加酒至醉,不能饮,加白汤。
二饮消毒,殊有良验。
神仙黄矾丸服至一两以上,最止疼痛,不动脏腑。
白矾(一两明亮者研)黄蜡(五钱黄色者溶开一方用七钱)上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熟水或温酒送下,未破内消,已破自合。如服金石所致,更用矾末一两,徐以温酒送下。有人遍身生疮,其状如蛇头,服此即效,但日服百粒,方能御毒,不致内攻。又治蛇咬,熔矾热滴伤处,痛即止,毒即出。
前法果有良验,余常以白矾三钱为末,糊丸,以葱汤连进二服,其功尤速,故名千金化毒汤。本用矾末,葱汤调下,因末难服,故作为丸。此药解金石,固脏腑,有益无损,用力少而成功多。偏僻之处,不可不知。
国老膏治一切痈疽,预服消肿逐毒,其功不能尽述。
粉草上以河水浸二宿,揉取汁,砂器煎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最解丹毒。
前方诚为解毒之剂,但元气虚弱者,当深戒之。
万金散治一切痈疽已溃未溃者。
栝蒌(一个杵细)大甘草节(二钱)没药(一钱研末)上用酒二碗,煎一碗,去,入没药服。
前散有消毒破血之功,无腐溃生肌之力。
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因忧怒气滞所致。
远志(米泔浸洗去土去心)上为末,每服三钱,酒一盏调和澄清饮之,敷患处。
远志酒诚有解郁消毒之功,而无托里补益之效。
忍冬酒治一切痈疽甚效,仍以麦饭、神异二膏敷贴。
忍冬藤(生取五两)大甘草节(一两)上用水二碗煎一碗,入无灰好酒一碗,再煎数沸去,分三服,一昼夜用尽,病重昼夜两剂,至大小便通利为度。另用忍冬藤一把烂研,入酒少许,敷四围。
又水莲四十九片,去毛,研细,酒解温服,其功与忍冬草同。
又龙鳞薜荔一握,细研,以酒解汁温服,利恶物为妙。
第四图红内消用水砂器煎熟,入酒与药相半,再煎数沸去,时时服之,焙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为常服之,盖力轻故也。药产建昌者良。
前三药,因其简易,解毒而用之,略无内托之功也。若毒既去而真气虚者,必须补托,以收全功。
马益卿先生痈疽论第十二论曰:夫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畅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阳用其形,阴用其精,此又常数之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凝而为疮癣,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又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气不和,则流结为痈。皆经络涩滞,气血不流畅,风毒乘之,而致然也。
此论可谓善言人身之造化、疮疡之情状者矣,治法当参详前论。
痈疽叙论第十三论曰:痈疽之症,若七情亏损,气血经络壅结而成者,属内因。若六淫外侵,气血受伤,寒化而为痈者,属外因。若服丹石补药、膏粱酒面、房劳所致者,属内外因也。又曰: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脉浮洪滑数为阳,沉缓迟涩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初觉宜清热拔毒,已溃宜排脓止痛,故用远志、大黄、甘草,此三因之法也。治当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导之以针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溃坚,各遵成法,以平为期。
前证脉沉实,大便秘结者,属内因也,宜利之;脉浮大,便调和者,属外因也,宜托里之;脉不浮不沉者,属不内外因也,宜调和荣卫。此亦治三因法也。若肿大痛,烦热饮冷,大便秘结,脉洪数实者,为纯阳,宜苦寒之剂清热拔毒。若不肿不痛,泻利不食,呕吐足冷,是为纯阴,宜辛热之剂大补阳气。不拘严寒盛暑,当舍时从症。若微肿微痛,似溃不溃,时出清脓者,为半阴半阳,宜辛热之剂温补胃气,此亦治阴阳症法也。治验详见首论。
《素问》良用要论第十四《素问》云: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甚则肉腐为脓。凡发背多因服金石而发者,有因上代曾服而发者。其候多发于脾,起如栗,或痛或痒,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里面如瓜),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出脓,寻时失喑。凡有此症,可用净土,水调,量大小作饼,浓分许,以艾炷灸之。内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醋调蚌壳灰涂之,更以骑竹马法灸之,甚良。
前症仍参首论主治,恐其表里热毒之不同,元气虚实之不一也。
《千金》良用备要方论第十五《千金》云:痈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发如米粒,即便出脓。宜急断口味,利去其毒,用骑竹马灸法,或就患处灼艾,重者四面中央,总灸一二百壮,更贴寒药,其效甚速。
前症若因元气亏损,或因气相滞而患者,更当调补其内。
别脉辨证论第十六伍氏云:痈疽之疾,有二十余症,发,痼发,石发,岩发,蜂窠发,莲子发,椒眼发,连珠发,竟体发;有肠痈内发,脑背发,眉发腮颌发,肺痈,瓜瓠发。大率随病浅深,内外施治,不可迟缓。初发如伤寒,脉浮而紧,是其候也。
前症其名虽殊,处治之法,详具各论,其肺痈、胃脘痈,别载《外科枢要》。
痈疽脉症第十七陈无择云:痈疽脉数,身无热,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乃发为痈。以手掩上,若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若脉不数不热而痛者,发于阴也,尤为恶症。凡热甚,脉数,用漏芦散,并单煮大黄等汤。不甚热,脉缓弱,投五香连翘汤。仍根据四节八事次序三因以药之,无有不济者也。
前症洒淅恶寒,有属疮之表邪者,有属脾肺之气虚者。若溃后肿作痛,恶寒发热,烦渴,脉数,乃真气虚而邪气实也,仍参详首论主之。
治痈疽用药大纲第十八李氏云:余之所着方论,靡不周备,但欲使治者一一玩味,次第用之,无有不效。今略书用药要领节次于后:初患痈疽,便服内托散,以免后来口舌生疮,仍用骑竹马或隔蒜灸。
服五香连翘汤,如大便疏快即止,仍量人虚实。
痈疽溃后,宜服排脓内补散,若呕逆,用木香汤下。
痈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麦饭石膏涂四围,中留口出毒。如疮小,通敷之,既溃,用神异膏贴之。
痈疽已溃,日用猪蹄汤淋洗,将愈之际,三日一次。
痈疽将敛,宜用神异膏,如毒未尽,不可遽用生肌之剂。
痈疽将安,宜用加味十全汤补其气血,庶肌肉易生。
背疽多先渴而后发,或先疽而后渴,不救多矣。若服加减八味丸,非特杜绝渴疾,抑且大滋气血,生长肌肉。
前症及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论,当审用之。
痈疽呕逆有二:一因初发不服内托散,伏热在心;一因脾气不正。若因伏热在心者,心烦身热,肿作痛,宜用内托散三两服。若因脾气不正者,则不烦热,或闻秽气作呕,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热,用不换金正气散,五更初兼服山药丸以补肾。
前症治法,当与第十一论参看。
论痈疽呕逆症第十九李氏云:痈疽呕逆,是毒瓦斯冲心,非脾胃之冷,当服内托散。杨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经络,则背发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硬如石,其色紫黑,以凉药投之,终夜大呕,连进托里散,呕止疮溃,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者,痛过彻呕,服此即止。
今有病疽不服此药者,故引杨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用药之法,有是病必用是药。但今之脾胃虚寒,气逆痰滞而呕吐者,十居八九;热毒内攻而呕吐者,十才一二。当参首论及第十一论主之。
论痈疽之源第二十夫痈疽之源,因于气,或因于热。以仆之管见,亦有因于膏粱房劳、金石等药。故治法,用绿豆、犀角、矾石、国老膏、追毒丸,其属毒明矣。华佗《中藏》所言,是毒服宣热败毒之药,不必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