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此六经皆多气少血。凡有疮疡。最难收口。如手厥阴心胞络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此四经皆多血少气。凡有疮疡。宜托里。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此二经气血俱多。初宜内消。终则收功易得。故表此。不可一概而论治哉。
明疮疡当分三因论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变生痈肿疔疖。
其脉现于人迎。必浮大洪数。其疮肿于外。恐邪气极而行。治宜托里。经云。汗之则疮已。使营卫通行。邪气不得入于里也。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有一伤之。脏腑不和。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则为痈肿。外无赤。其痛深于内。其脉沉实而数。必发热烦躁。
治必疏通脏腑。以绝其源是也。如不内外因者。或膏粱之人。
受用太过。或素禀偏性。或劳逸太苦。致令津液稠粘。痰涎壅塞。隧道不通。外无形症。
内无便溺之阻。饮食如故。清便自调。其脉必滑数实大。知邪在经。当和荣卫。调其经络。
不失于常。此三法得宜。虽未速瘥。其邪亦峻减。而疮亦不致于坏也。
明痈疽疔疖瘤疮疡痘疹结核不同论凡疮虽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生。各形不同者。因逆之微甚。邪之轻重可知也。痈者壅也塞也。壅塞之甚。故形大而浮也。纵广尺许者是也。疽者阻也。不通也。深而恶也。
其形有头粒是也。疔者丁也。定也。其形虽小。一起即有顶如泡丁之形。痒痛不一者是也。
疖者节也。乃时之邪热感受而成。故形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是也。瘤者留也。畜也。赤肿如榴之形是也。丹者赤也。火也。标红势浅大而浮也。疡者阳也。乃有头之小疮是也。
痘者豆也。形有豆。是胎毒所生也。故世人未免也。疹者隐也。隐而现。现而隐。有头粒而更手。俗称痧子是也。亦胎毒畜于肝脏之所生也。结核者在皮肤中。如果之核坚硬。初则推之可动无根是也。久则推之不动。亦有作脓而未得其治也。
明疮疡分时令逆顺论夫疮疡者阳也。火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为阳。宜于春夏。旺于巳午。
乃万物蕃秀之时。故为顺。忌秋冬者为阴。乃万物收藏之时。故为逆也。此四时之逆顺也。
然五脏六腑亦有生克。四时所宜之逆顺。疮医不可不知也。假令肺疽肺痿之症。肺为五脏之华盖。生于皮毛。行于气。气为卫。乃卫护于一身。使荣血润养。周流无所不至是也。
今肺病则右寸口脉数而虚者。肺萎也。数而实者。肺疽也。其候则口干喘满。烦躁而渴。
甚则四肢微肿。咳吐脓血腥臭。胸中隐隐微痛是也。甚症现于秋冬可救何也。则肺旺于秋是也。冬寒水旺。子能救母。母子相生。故云可救为顺是也。春夏木旺火胜之时。肺金病再遇火旺之时。三伏之天。流金烁石之时。金受火克。此为逆。故难治也。叔和云夏得肺而难瘥是也。余脏仿此则可知也。
明肿疡虚实论凡痈疽初起之际。未出脓时名曰肿疡。当视其虚实。用药当不致其有误。如肿而
赤痛。其脉洪大实数。是邪之在表。宜托宜补。肿硬深痛。脉沉实大紧者。是邪之在里。宜下之。此言表里之虚实也。外无大
肿赤痛。内则便利调匀。知邪之在经络。亦视其在何经络。宜托里荣卫汤治之。再加何经引经药。调其荣卫。使气血行而无滞。邪气去而无痛苦。此经络之虚实也。如精神爽朗。语声柔弱。或声嘶色暗。小便难而大便滑。脉微涩细。
面目四肢浮肿。此元气之虚弱也。饮食如故。腹满。口苦。作渴。烦躁。身热。脉大而实。
精神愦。肿大痛。手不可近。此元气之实也。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如脉大实洪数紧者为实。如微细软弱涩者为虚。此脉之虚实也。经曰。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即托里宣通调荣卫之法矣。明溃疡虚实论夫溃疡者。乃痈疽已出脓后之称也。当视其虚实而治之。如脓大出。而反痛。疮口久而不敛。发热口干。脓水清稀。肿下软慢。脉大虚微。此疮之虚也。宜补之八珍汤。如脓稀肿硬色泽。脉沉实大。
痛。发热烦躁。大便秘结。疮口壅实。此疮之实也。宜解毒清凉饮治之则愈。
明疮疡属奇经八脉为症论奇经八脉者。是十二经十五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环无端。奇经八脉。取奇偶之意也。故圣人图设沟渠以通江海。无令水之滥溢之意也。凡人之疮疡。因气血壅塞而生者何也。人之经络二十七气。如天地江河湖海乃周流通辄之意。一日夜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焉得有壅滞耶。凡有壅滞。是奇经八脉之所为病也。如天降滂沱大雨。沟渠满溢。水势泛滥。不能通于湖海之理也。经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是也。阴阳不能自相维是也。故有疮疡。如生于头面背脊者。是阳维症也。如疮生于颐项胸腹肢股内
者。是阴维症也。凡治疮疡。必察此意。而审载于何经部位。此上工之医也。
明疮疡作呕及恶心论夫呕者有声无物谓之呕。是气病也。有物无声谓之吐。是血病也。凡疮疡肿痛之时。即有呕声或吐。当诊其脉。如洪数实大。或便秘而喜冷冻饮料者。宜降火清中。黄连解毒汤类治之。如喜热饮而恶寒者作呕。便利如常。宜养胃调中汤治之。如脉微细肠鸣腹痛作泄而呕者。宜托里温中汤二神丸治之。再以香砂六君子汤治之。饮食顿进。十全大补汤亦可治之。有患疮疡未溃而作呕及恶心者。乃疮毒之甚内攻。胃气原虚。
故有此症。宜六君子汤加香砂半夏生姜治之。如疮疡已溃。而作呕作恶心者。或不食痞满。肠鸣腹痛。大便利。作呕。及哕声不绝。不得安眠。昏愦时发。宜托里温中汤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姜附能温中外发。阳气自里之表。故为君。羌活苦辛温能透关节耳。
明疮疡作渴论夫渴者乃销烁津液。因热极而能作渴。心火燔燃之所有也。如疮疡未溃而作渴者。是疮毒炽盛其心肺。脉必洪数实大者。宜降火清金。芩连内疏之剂治之。如尺脉洪大而无力者。宜滋阴降火。大补气血等药治之。或急用独参汤极妙。如已溃后。气血大虚。而有渴疾者。常十有八九。宜以黄
六乙汤加减八味丸治之。如痈疽已发。已溃未溃。皆可以加减八味丸治之大效。如无有疮疡而肺脉洪数甚作渴者。
必发痈疽。此其候也。
明疮疡大便秘结论大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络不通而所生焉。疮之初起。未溃之先。肿大痛。
脉洪数实大。欲作脓时。大便秘结者。宜托里散泻心汤内倍加硝黄以治之。即发表攻里之剂是也。如已溃后。脉微芤数涩者。必脓血大出。气体衰弱者。宜八珍汤丸圣愈汤内加桃仁天麻子当归。少加熟地黄大黄以润之。如弱甚以胆汁导之更妙。切不可以巴豆牵牛等药驱逐峻利之药治之。恐老幼虚实不等故以度之。
明疮疡痛痒麻木论经云。诸痛痒疮疡者属心火。盖火之为物。能销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盖人之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此火之用也。或有痒痛如针尖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然痒者美疾也。又有疮痒时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是微热助之所使也。有因而不痒者。是热令皮肤舒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气易散。而故不痒也。有痒而用冷水沃之。临时少退。良久复大痒者。乃寒主收敛。阳气郁结不得散越。怫热内作。故复痒转甚也。又有痒得爬而解者。爬主动。动为阳。阳属火化。故轻轻爬而能痒。亦火之微也。重重爬则痒去者。是皮肤爬得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火力而解。故不痒也。经云。痛者为实。痒者为虚。
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也。又有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毒壅塞。经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盖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假如人坐久有腿膝木而不知有无。少顷舒伸。良久复疏则麻。乃壅之少通。气血复行之意也。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
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后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烂。血气已亏。是虚之轻重也。余粗知至此。录之以示后人耶。
明疮疡已溃未溃发热恶寒论夫疮疡初起未溃脓。时有发热恶寒者。有不恶寒者。是荣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发之所为也。
如已溃之后。脓血大泄。未有不虚者也。经云。阳微即恶寒。阴弱还生热是也。丹溪云。恶寒非寒。
是卫气虚衰不能温分肌肉。实于腠理而恶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绝荣卫。不能升降。出于肌表而恶寒者。东垣云。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日夜恶寒而不发热者。是重阴无阳也。
当泄其阴而峻补其阳也。又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盛而上溢于阳分也。如昼则发热。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是阳气下陷入阴分也。名曰热入血室。如昼夜俱发热烦躁。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泄其阳而峻补其阴。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症俱寒而脉气鼓击于手下者。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如脉浮数而弱。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如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又午前发热宜补气。午后发热宜补血。如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里。宜下之。又法候之以手扪摸分轻重五法。以轻手扪之于皮毛间热者。肺热也。微重于肌肉间热者。脾热也。再微少重于血脉间热者。心热也。又重手按之于血脉之下。筋骨之间。肝热也。又至重按之于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食。其骨困热。不任其身。亦不能起于床者。肾热也。又一法十二经候之于十二时中发热。形症可推。亦随症施治。无不验耳。
明疮疡浅深论夫疮论纷纷。当识浅深。辨之得法。规矩准绳。如匠之工巧。岂能弃之尔。盖疮疽之举有三。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皮肉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又法候之以手按摇肿根牢而坚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七恶少见者疽之深也。五善迭见者痈之浅也。大抵浮而浅者易治。深而坚者难治。求瘥之法。岂能逃于是也。之二
明疮疡有无脓论夫疮肿已成。须辨其有无脓者。即知疮之生熟。形之缓急。脓之浅深多少。当视其可针未可针否。
不致于危殆矣。岂可一例针之。如肿大按之痛者。脓深也。小按之即痛者。脓浅也。如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脓也。如按之即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非也。必有水也。如发肿都软而不痛者。
血瘤也。如发肿日日渐增肿大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近时有杨梅结毒。疼痛肿大。久而不腐。腐而不敛者。又有湿痰流注而经久不消。后虽腐而其臭水淋漓。久而气血衰败。亦有伤生乎。大凡疮肿皮光薄软者。有脓也。肉浓而坚者。不甚热。脓未成也。宜托里排脓之剂治之。
明痈疽生于九死部位论夫痈疽之生。原无定位。生死之辨。不可不知。生于不系经络所会关节之处。脏腑俞募之所针治之法。在于疮医甚详。验于脉。审于症。察于部位。观之虚实。按法治之虽在九死部位。亦有生矣。如患者隐而不言。设不早治。再遇庸俗。治不对症。特犯禁忌。调护失宜。虽发于不死之部位。犹恐难生矣。一伏菟二腓
三背四五脏俞六脑七髭八鬓九颐。此九处系紧关节要。出于此事难知。宜当熟玩知之矣。
明附骨疽论夫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附于骨间。疼痛不已。亦有三种之分。一曰缓疽。二曰石疽。三曰附骨疽。皆因气体衰弱。感受贼风。而有经久不治。延缓而成也。经曰。百病乘虚而入是也。初感之贼风痛。皮肤不甚热。而脉沉缓。微恶风。自汗。喜热熨。痛则少减是也。宜服引越婢汤治之剂。然附骨疽但痛无休。或寒热而无汗。经久不治。阴极生阳。寒化为热。方能腐溃是也。盖缓疽其热缓慢。数月半载不溃。延挨日久。色变紫黑。皮肉俱烂。故名曰缓疽。石疽者。亦寒热相袭。深伏骨髓。但肿痛坚硬如石。故名曰石疽。其治法皆宜补托之剂。加附子等药。以其性温热而消骨内寒痛。临症相得。
妙在斯矣。
明疮疡脓熟不宜开迟论凡疮疡有脓之际。乃肉腐而为脓。是毒瓦斯侵蚀而溃也。若不速去之。恐毒瓦斯蓄而侵溃好肉。如肘膝枢纽关节之所。筋骨坏。废疾成矣。有等畏针之徒。多致不救。或密针之不就。余今有一赛针散。
即透出脓急妙。载方于后。以备录用。秘之秘之。
明疮疡死肉当去论凡痈疽仗毒。及杨梅结毒。疮便毒。疔疮等。内多有死肉停蚀好肉。苦痛难禁。若不早去。
愈加腐烂。正谓之恶如野狼虎。毒似蛇蝎。有伤性命。恐致不救。当视其缓急。死肉大小。或以针刀割去。缓以腐肉锭子或末药或膏药贴之。以平为期。后上生肌长肉等药。上之内服大补汤丸等剂而愈。
世等庸俗。只知敷贴长肉生肌等药为神。殊不知有死肉为害。反加腐烂是也。如去不净。亦不能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