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之与伤寒
犹水火冰炭之不相入也。世以治温古无专书。袭治伤寒法治之。以温热之病。辄投以麻桂辛温之剂。
抱薪救火是自焚也。或者穷而思变。则又易以防风通圣之属。杂苦寒攻下于温散之中。不惟苦燥伤阴且有下早结胸引邪
内陷之患。近世陈三锡别创升降神化散等方。虽知力避辛温。然于初起病在上焦即溷入中下二焦之品。譬之治盗不分良
莠一例。剪屠寇虽灭而民亦伤矣。独叶天士。薛生白诸先哲遵内经风热淫于内治。以辛凉咸寒之旨。立三焦分治之法。
界限井然。深入轩岐阃奥。淮安吴鞠通复取两贤绪论。触类引伸。着为温病条辨。穷源竟委纲举目张至是而治温之法始
大备焉。是书作于干嘉之际。百余年来流布南北效若桴鼓。光绪戊寅涂朗轩中丞重锓于大梁全活不可胜计。顾以卷帙繁
重习医者惮于研索外邑荒陬知者。尤鲜每遇温病仍沿旧法甚有盛暑染。犹目为伤寒者药与病乖漫不加察其杀人何异操
刃哉余客豫数十年目击心伤久拟别辑简编稍挽积习多事卒卒蓄志未偿。门人萧吉甫夙精医理愿任编校之劳因与博采旁搜
反复考订越半载书成名曰温病指南付之剞劂所冀见者。广为传布。务使僻壤穷乡咸知信守庶几迹斯民于仁寿永无疵疠夭札之虞是则区区之大愿也夫光绪癸卯孟春山阴娄杰。
凡例
一是书原本吴鞠通温病条辨。参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效秘传。薛生白温热赘言。及叶薛缪三家医案。王孟英五种章
雅堂医撮诸书。略短取长删繁就简。书中但言见何证宜用何方。以期明白易晓。而于古人因证立方之奥旨。未能一一详
着。如有好学深思之士。取诸原书。参观互证。则知是编一方一论。悉皆酌古准今。丝丝入扣矣。
一黄坤载陈修园两家医书。近世颇有好之者。按两君学问渊雅。于伤寒金匮不无发明。惟泥古太过喜为大言高论。
其于温病治法仍袭伤寒论及防风通圣散诸方。用之每多偾事。切勿轻信其言。致为所误。
一新安吕心斋采取陈三锡二分晰义。杨栗山寒温条辨。成温疫条辨摘要一卷。医者以其简便往往奉为枕秘其书所列
升降散神化散等方。实不能尽美尽善。与是编所本之吴氏温病条辨书名相似而精粗迥别。幸勿误认。
一吴又可以达原饮治温。吴鞠通陈修园皆斥其非。章雅堂则谓温病中确有一种邪踞募原之证。投以又可达原饮立效。
但其余诸方。不如鞠之精细耳。今根据章说补列达原饮证治。聊备一格。然必细审病情舌色。确系邪在募原者。方可用之。未可一概滥投也。
一吴鞠通书附有秋燥寒湿二门原因温病连类而及。此书意取简明。但载温病。他不赘叙者阅。苟欲博考则自有鞠通原书在。
一鞠通书所载诸方。皆按古方分两。总煎分服。初学不免眩惑。今照时行分剂。量加改定。间有一二必须总煎者。仍从其旧
一治温诸法。除于两卷分列外。复择其切要者。总述要略十八则。附诸卷末。以为全书之殿。一凡书中双行细注。俱系紧要节目。及大有关系之戒律。务宜潜心细玩。慎勿忽视。

温病总论
温病与伤寒迥不相同。伤寒必在冬月。温病四时皆有。伤寒乃感严寒之气。日传一经。宜分六经施治。温病乃感温
热秽浊之气。传变不定。宜分上中下三焦。及邪之在气在血以治之。以古书所列温病而论。春初风木当令而病者为风温。
春末夏初温热渐盛则为温热。夏令病暑热盛于湿者。为暑温。(暑温即受暑也。若过时而发。则为伏暑。)长夏初秋湿盛
于热者。为湿温冬令过暖。阳不潜藏。则为冬温。秽厉传染。家家如是。如徭役然。是为温疫。秽浊太甚。诸温夹毒。
则为温毒。以上各证。名目甚繁。而究其治法。只须细审温邪之兼湿与否。及湿温二邪。孰多孰少。以为用药之差别。
今以温邪之不兼湿者。统归风温类。列为上卷。温邪之兼湿者。统归湿温类。列为下卷。(叶氏温热论。薛氏温热赘言。
皆以风湿对待立论。故仿之。)而二卷之中。又各按三焦分为三篇。如此分门别类。庶可一目了然。惟上卷之风温温热冬
温温毒。治法并皆相同。(温毒稍兼解毒)下卷之湿温暑温。则分湿多热多。用药稍有区别。(按湿热合邪之证。凡热多
于湿者。皆可以暑温法治之。湿多于热者。皆可以湿温法治之。不必拘定夏秋时令。亦有其人本体有湿。外感温热而病
者。不拘四时。皆为湿温。治法并同。古书分时论证。但言其大概耳。)至温疫乃一时厉气流行。或兼湿。或不兼湿。初
无一定。须临时察其如何见证按两卷所列各条。根据法施治。故于二卷中俱列其目。
总之温热最易伤阴。无论挟湿挟燥。均须刻刻防其伤阴为第一要义。最忌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升麻柴胡等辛温升散之药。倘误用之。重伤其阴。必致轻病变重。
重病变为不起。不可不慎也。伤寒温病辨(四则)伤寒邪从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于足太阳。温病邪从经络及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于手太阴。寒为阴邪。阴盛
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项强脊痛等证。以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阳盛必伤阴。故首郁
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证。以阳盛伤人之阴也。知此阴阳两大法门。则伤寒温病之辨自然于心目矣。
伤寒初病。身虽发热。一二日内必不烦渴。左手之脉必紧盛倍于右手。温病身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右手之脉洪大倍于左手。
冬温初起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伤寒证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易相混。但伤寒中风脉浮缓。中寒脉浮紧此则不缓
不紧而动数。且有口渴及午后热甚等证。与伤寒判然不同。至春夏时天气渐暖。则只有温病。绝无伤寒。更不难知矣。
伤寒病六经递传。或汗或下。邪退即愈。温病则传变不常。不能一发便尽。有得汗热退。二三日复热如前者。有得
下里和。二三日复见表热者。有表和复见里证者。总由邪气未尽之故。宜随其见证。细心体认。根据法疗治。方不致误。不可一见变证。遽尔张皇。胡疑乱猜。以致误人性命也。
风温上焦篇(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风温初起。头痛身热自汗。不恶寒而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脉动数。右大于左。或两寸独大者。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也。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银翘散
连翘(三钱)、银花(三钱)、苦桔梗(二钱)、薄荷(二钱)、竹叶(一钱)、甘草(一钱五分)、芥穗(一钱)、淡豆豉(一钱五分)、牛蒡子(二钱)、鲜苇根(二钱)、水煎。俟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日再服。咳者加杏仁。胸膈闷加藿香郁金。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项肿
咽痛加马勃元参衄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病二三日后。热渐入里。酌加细生地麦冬以保津。如仍不解。或
小便短。再加知母黄芩栀子合麦地以清热。温病初起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热。或渴或咳者。温自内发。风寒外搏也。加
减杏苏散微解之。服后恶寒已退。余证未除者。仍用银翘散。(按风温证。本以辛凉为正治。忌辛温发表。此因风寒外搏。
内热外寒。故用微温之杏苏等暂解其表。服后恶寒既退。即宜仍用辛凉不可过散伤阴亦万不可因其恶寒无汗。竟用麻桂
羌独升柴等辛温升散之峻剂也。)加减杏苏散(尤拙吾王孟英皆极言温病初起。虽恶风寒。不可用桂枝汤。故易以此方。)、杏仁(二钱)、苏叶(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牛蒡子(二钱)、苦桔梗(二钱)、甘
草(一钱)、水煎服。银翘散温病初起。身不甚热。咳而微渴者。热伤肺络也。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桑菊饮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
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煎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
(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大渴大汗。面赤恶热者。邪热已深。
逼烁津液。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白虎乃剽悍之剂。若其人脉浮而细。或脉沉。或不渴。或无汗。均不可用。倘误用之。祸不旋踵。慎之毋忽。)、白虎汤
生石膏(三钱)、知母(二钱)、甘草(一钱)、白粳米(一撮)、水煎温服。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加人参(一钱)脉若散大者倍用人参。太阴温病。脉数右大
烦渴舌绛者。气血两燔也。加减玉女煎主之。
生石膏(五钱)、知母(二钱)、元参(二钱)、细生地(三钱)、麦冬(三钱)、水煎服。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也。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若见中焦证以中焦法治
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以挽救之。犀角地黄汤
干地黄(五钱)、生白芍(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犀角(一钱五分)、银翘散以上二方。合为一剂煎服。若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
太阴温病。口渴甚者悉尼浆沃之。吐粘滞白沫者五汁饮沃之。悉尼浆大甜梨(一个)、切薄片。新汲水内浸半日。频饮之。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起卧不安。欲呕不得。无中焦证者。邪在膈中也。以栀子豉汤涌吐之。如兼胸痞痰多者。膈中结为热痰也。瓜蒂散主之。栀子豉汤
栀子(二钱捣碎)、香豆豉(三钱)、水三杯。先煎栀子数沸。后入香豉。煎取一杯服。瓜蒂散
甜瓜蒂(一钱)、赤小豆(二钱研)、山栀子(二钱)、水二杯。煎一杯。先服半杯得吐则止。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太阴温病。两寸脉大。舌绛而干。口不渴者。热在营中也。减味清营汤主之。
减味清营汤
犀角(一钱五分)、生地(二钱五分)、元参(一钱五分)、竹叶心(五分)、麦冬(一钱五分)、丹参(一钱)、银花(一钱五分)、连翘(一钱。连心用)、水煎服。
温病发斑(如云片无颗粒为斑)者。邪郁肌表也。化斑汤主之。发疹(有颗粒为疹)者。
邪郁血络也。葛根解肌汤主之。神昏谵语者。心阳伤而神明乱也。清宫汤主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
宝又次之。临时酌用可耳。)、化斑汤石膏(三钱)、知母(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元参(一钱)、犀角(七分)、白粳米(半合)、水煎服。
葛根解肌汤(吴鞠通用加减银翘散治疹。药味过凉。往往不能透发。不如此方稳妥。至升柴等品。升散太过。
实非温疹所宜也。)、葛根(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牛蒡子(二钱)、连翘(一钱)、赤芍(二钱)、木
通(七分)、蝉蜕(二钱)、甘草(一钱)、竹叶(一钱)、苦桔梗(一钱)、鲜苇根(三钱)、水煎服。清宫汤
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翘心(二钱)、犀角尖(二钱磨冲)、连
心麦冬(三钱)、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安宫牛黄丸(如僻地无制成丸药或现配。或研末冲服皆可。)、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
分)、珍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金箔衣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
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