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伤寒结胸。
大黄连(七寸)巴豆(十四粒,去壳)上研为末,津唾调饼子,置脐中,以艾炷灸其上,候热透腹中方止,不拘壮数。灸了,即以温汤浸手帕拭之,去毒。此法屡常救人。
治疟。
好常山(七钱)槟榔(三钱)上为细末,用鸡子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醋汤吞下。未发先夜一服,发日五更初又一服,必效。若久病,则多服取效。
一方∶常山切片子,用鸡子清搅匀,饭上蒸三次,去鸡子清,以常山晒干为末,捣饭为丸。临卧、清早酒吞下二十丸,不吐不泻即愈。
又方∶青蒿、薄桂二味各为末,寒多多桂少蒿,用老生姜二两重,连皮捣汁,和热酒调服,以衣被盖卧即愈。热多多蒿少桂,亦根据前法服,桂蒿三七分用。
又方∶不问久年近日神效。
上用常山一两重,瘦如鸡骨者,锉碎,用好醋浸一宿,瓦器内煮干,锉为散。每服二钱重,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泻神效。
又方∶知母、贝母、常山、槟榔等分,锉碎,酒、水各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用绵盖定,治赤白痢方∶诃子六个煨熟,六个生用,去复选肉,焙干为末。赤痢用生甘草煎汤调下,白痢用炙甘草煎汤下,只空心服之,甚者不过再进。
治痢丸子大半夏(二个)巴豆(七粒,去壳)百草霜(一钱)京墨(一粒如半夏大)上并碾为末,用黄蜡三钱重,清油少许,熔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红痢甘草汤下,白治禁口痢∶其证有冷有热,有冷热不调,皆须先发散表里。如手心热、目赤是热,宜用败毒重,候进饮食,然后随证冷热治之。
又方∶用红木槿花,不用蒂,阴干为末,先用面煎饼两个,以花末掺其上食之,食时先以汤灌开口为末。
又治热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或早服。若血痢,多加黄芩。
又方∶盐梅除核一个,合好春茶末,用醋汤调服。
转筋泄泻,陈艾、木瓜二味,水煎入醋少许,盐一捻服之。
一方∶吴茱萸三钱重,同艾煎汤一碗半,分作三服,即效。又如药不便,只用艾叶、生姜煨同煎,热服。
搅肠沙证,发即腹痛难忍。但阴沙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阳。
急用盐一两,热汤调,灌入病患口中,盐气到腹即定。又将石沙炒令赤色,冷水淬之,良久澄清水,一二合服。
又方∶陈樟木、陈皮、陈壁土各等分,水浓煎去滓,连进三四服即安。
治霍乱吐泻,诸药不纳。
绿豆胡椒(各四十九粒)上二味,研碎,水煎服。如渴甚,研为细末,新汲井水调服,其效如神。
又霍乱洞泻不止∶上新艾一把,水二碗,煎一碗,顿服。若无新艾,旧艾叶浓煎汤服。
又方木瓜(一两)茱萸(半两,汤泡七次)茴香(二钱)甘草(二钱)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紫苏十叶,煎,空心服。
治痈疽发背∶初生灸法,累试有验。
凡人初觉痈疽背发,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疽,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方发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用大蒜研成膏作饼子铺疮头上,聚艾烧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发赤肿,内有一粒黄如粟米者,即用独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脓自溃已。
竹筒吸毒方∶诸般恶疮并治。苦竹长一二寸,用头节妙,刮去青皮似纸薄为佳,其大小随疮斟酌。
应毒疮,初发时用∶白蒺藜苍术乌皮浓朴(各五钱重)上四味,
咀,用水一铫,同前竹筒煎煮,以药捋干为度。乘竹筒热,以手按之于疮上,顷之换热者,如前法,其脓自吸入筒中而疮愈矣。
十宣散属性:治痈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