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先热后寒。而为温疟。重感于风。则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而为风温。重感温热
则身发斑。为病最重。而为温毒。至此则经候传变。无复纪纲。皆名坏伤寒。当活人书中
本病而治之。
伤寒要紧处。在分表里。而为汗下。有病患自汗自下者。有医用药汗之下之者。中间节
目颇
多。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亦大纲之论耳。且如失血家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如此等类
岂宜遽用表剂。当徐徐解散。
苟或不当汗而强汗。则津液耗竭。变生百病。因兹夭伤。岂可一以汗药宜早为说。阳
明汗
出而多。宜急下少阴下利而渴。宜急下。厥阴舌卷囊缩。宜急下。如此等证。当速用利下之
剂。苟或当下而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又发汗法。但欲遍身不欲如淋漓。下之法。进一服后。如人行十里许未通。方进次
服。
已通之后。服不必尽剂。伤寒用药。不可轻易解表。虽当用麻黄桂枝。亦且先用芎芷朴术。
如和解散。芎芷香苏饮加苍术之类。攻里虽当用大承气。大柴胡。且先用小承气。小柴胡。
又阴证虽合用四逆汤。且用理中汤。欲用真武汤。且用三白汤。庶不失古人重敌之意。若证
候已危。不可失机。勿拘此说。
伤寒有阴证而头或疼。未有正阳证而头略不疼者。有阴证而反发热。未有正阳证而身不
热者。有阴证而或小便自赤。未有正阳证而小便不赤者。此当正法也。
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
则是
正伤寒。初感用药。与前项太阳证亦同。今病患往往恶言伤寒。不知轻则为感。重则为伤。
又重则为中。有其病而讳其名。甚为无义。特以俗呼为大病。故讳言之耳。
曾人发热畏寒。身疼头痛。医谓太阳证。以五积散表之。六日后。发渴谵语。大便自得
病
竟不通。用小柴胡汤。继以大柴胡汤。得利后。忽四肢逆冷。舌卷囊缩。气息喘急。面里睡
卧。用真武汤。利不止。而病如故。遂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方得利止。手足稍温。当夜
帖然。次日忽又发热。谵语口渴。小便赤痛。又经六七日。大便仍复不通。再用润肠丸。通
得大便。而诸证不减。后来只用温胆汤。加人参及减桂五苓散。久而渐愈。此病用凉药则阴
胜。随手辄变。皆是用之过也。若四逆之后。阳证仍复。医苟不审。再用大柴胡承气之属。
必又复为阴。所以终收功于温胆汤五苓散。以平稳故也。故出为用药太过之戒。
春病曰温。夏病曰热。不出此诸证。但因时而异其名耳。其时有不正之气。感袭于人。
因得
时气之名。今俗总呼为伤寒。只是天气尚热。古人有用热远热之戒。桂枝汤宜加黄芩。名阳
旦汤。五积散宜加石膏升麻知母。其真武汤。乃阴证之先剂。或未敢遽用熟附。则不若生附
为
稳。或半生半熟。若其人多痰。附子尤宜生用。寻常感冒。和解散、香苏饮。或可加苍术
不换金正气散。普贤正气散。对金散子。养胃汤。皆是面手表散之剂。解肌热。及上焦热
参苏饮。败毒散。百解散。十神汤。□□□太阳有风与寒之不同。三阳有正证合病之不同
不可不别。
北人初得病。以苍术麻黄。并用相半。为发汗第一义。才觉壮热。便用防风通圣散。南
北殊俗。其禀受素实故也。
曾记一老成人言。感冒服发汗药。得汗证候尽除。只身热未退。再用熟药。而热仍在。
表里都无别病。温凉汗下。俱所不可者。宜进养正丹四五十粒。
病愈后。别无他证。只微热未尽除。其人脾气久虚。欠调理。脾主肌肉。故生余热。燥
补不可。宜用理中汤。加蜜一匙头许煎。
元是阳证。因汗下大过。遂变成阴。盒饭作阴证治。却不可。谓其先初是阳。拘拘于阳
传阴之说。乃是三阳坏证。转为阴也。此为阳之反。而非阳之传。
有虚人感冒发热。才得一日。热不为久。又不为重。便见谵语。此乃虚不禁热。不可遽
用十分冷剂。
三阴头痛。非是正病。然阴盛隔阳者。亦有头疼。以其病本在阴。而阳又为阴所病。故
亦见阳证也。
有元是阳证。因冷剂太骤。遂见下利不止。而诸阳证仍在。略不少衰。此当以暖药固其
下洞
稍定。又宜随证治之。不可用热。初病是阳经见头疼。以次阳传入阴。头略不疼。不可便
谓不疼为阴证。须问其得病之初。头疼与否。
有汗下而热不退。多用凉肌药。而又不退。动至半月。或兼旬者。乃是阳气离经。不能
复还
客于皮肉之间。病此甚众。此当调补收敛之。不可用辛热重剂药。又病六七日。候至寒热
作汗之顷。反太躁扰。复得汗而解。盖缘候至之时。汗已成而未彻。或者当其躁扰。误用冷
剂。为害非轻。不可不审也。
有微恶风。微发热。起居饮食自如常。但不甚清快。又不可过用表剂。若投以和解、养
胃、
清金之类不效者。宜神术散。有阳证下后。热退脉平。而神思恍惚。昏昏不知痛痒处。不省
人事。如痴如喑。不可谓其为虚。妄投补剂、只一味参汤。或不药自愈。
阳证身热。而胸膈痞塞者。减桔梗枳壳之半。前胡柴胡足其数。
篇名>伤暑
属性:伤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热烦闷。或头疼发热。神思倦怠殊甚。所谓暑伤气。而不
伤形。是也。但身体不痛。与感风寒异。宜香薷饮。六和汤。香薷汤。
呕而渴者。浸冷香薷汤。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呕不止者。枇杷叶散。去茅根。吞来
复丹。呕而痰。却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汤。或消暑饮。
泻而渴者。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名胃苓饮。间进来复丹。此丹本非治
泻之药。惟施之暑泻则宜。然泻甚亦不可用。泻定仍渴。春泽汤。或缩脾饮。伤暑心头痞闷
人皆谓暑毒攻心。不知有暑即有痰。痞闷者痰为之也。
盛暑涂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葱头二寸许。抵饮水二升。
泻而复痛。有积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气饮。匀各半帖。若泻虽无积。其腹痛甚。生
料
五苓散。加木香七分。或六和汤。加木香半钱。或不加木香。止与二药。煎熟去滓。调下苏
合香丸。
又有不渴而腹干痛者。六和汤煎熟。调苏合香丸尤宜。
泻而发热者。胃苓饮。泻而发渴者。胃苓饮。兼进缩脾饮。泻渴兼作未透者。汤化苏合
香丸。
吞来复丹。或研来复丹作末。白汤调下。已透者。香薷饮。感冒外发热者。六
和汤、香薷汤、香薷饮。身热烦者。五苓散。或香薷汤。加黄连一钱。热而汗多。畏风甚者
生料五苓散。热而渴者。五苓散。兼进缩脾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