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续降条画
一、乡试。中选者各给解据,录连取中科文,行省所辖去处移咨都省送礼部,腹里宣慰司及各路关申礼部,拘该监察御史、廉访司依上录连科文,申台转呈都省,以凭照勘会试。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二十三日,蒙古、色目人试策一道;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二十六日,汉人、南人试策一道。
一、会试。次年,省部依乡试例,于二月初一日试第一场,初三日试第二场,初五日试第三场。
一、御试。三月初七日,前期奏委考举官二员、监试御史二员、读卷官二员入殿庭考试。每试子一名委怯薛歹一人看守。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
一、乡试,行省一十一处:河东南[一五]据《元史》卷五九《地理志二》改。
,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宣慰司二处:河东冀宁路,山东济南路;直隶中书省部路分四处:直真
[一六]据《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改。定路,河间路、保定路、顺德路、大名路、广平路、彰德路、卫辉路、怀孟路。东平路,
济宁路、高唐州、曹州、濮州、恩州、泰安州、东昌路、冠州、德州。大都路,大都、永平路。上都路,上都、兴和路。
一、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蒙古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大都一十五人,上都六人,河东
五人,真定等五人,东平等五人,山东四人,辽阳五人,河南五人,陕西五人,甘肃三人,岭北三人,江浙五人,江西三人,湖广
三人,四川一人,云南一人,征东一人,色目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大都一十人,上都四人,河东四人,东平等四人,河南五人,真定等
五人,山东五人,四川三人,甘肃二人,陕西三人,巅北二人,辽阳二人,云南二人,征东一人,江浙一十人,湖广七人,江西
六人,汉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大都一十人,上都四人,真定等十一人,东平等九人,山东七人,河东七人,河南九人,四川五人,云南
二人,甘肃二人,岭北一人,陕西五人,辽阳二人,征东一人。南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湖广一十八人,江浙二十八人,河南七人,江西二十二人。
一、乡会等试,许将《礼部韵略》外,余并无不许怀挟文字,差搜检怀挟官一员,每举人一名差军一名看守,无军人处差巡军。
一、提点擗掠试院,差廉干官一员,度地安置席舍,务令隔远,仍自试官入院后,常川防职,监押外门。
一、乡会等试,弥封、誊录、对读官下吏人,于各衙门从便差设。
一、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偏犯者非,及文理纰缪,涂注乙五十字以上。
一、誊录所承试卷,并用朱书誊录正文,实针计[一七]据《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删。
涂注乙字数,标写对读无差,将朱卷逐旋送考试所;如朱卷有涂注乙字,亦皆照写字数;誊录官书押,俟考校合格、中选人数已定,抄录字号,索上元卷,请监试官、同试官对号开拆。
一、举人试卷,各人自备三场文卷并草卷一十二幅,于卷首书三代、籍贯、年甲,前期半月于印卷所投纳,置簿收附,用印钤缝讫,各还举人。
一、就试之日,日未出入场,黄昏纳卷,受卷官送封弥所,撰字号封弥讫,送誊录所。
一、科举既行之后,若有各路岁贡及保举儒人等文字到部,并今还赴本乡应试。
一、倡优之家及患废疾,若犯十恶奸盗之人,不许应试。
一、举人于试场内,毋得喧哗,违者治罪,仍殿二举。
一、举人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自须回避,仍令同试官考卷,若应避而不自陈者,殿一举。
一、乡试、会试,若有怀挟及令人代作程文及代之者,汉人、南人居父母丧服应举者,殿二举。
一、国子监、学岁贡生员及伴读出身,并依旧制,愿试者,听,中选者,于监、学合得资品上从优铨注。
一、别路附籍蒙古、色目、汉人,大都、上都有恒产住经年深者,从西两[一八]据《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删。都官私司
[一九]据《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删。依上例推举就试,其余去处,冒贯者治罪。
中书省部定到乡试程式佑延延佑[二○]元无佑延年号,据《元史》卷二五《仁宗纪二》改。元年
一)家状式:
一、乡贾贯[二一]据文义改。某路某州县某乡某里,应乡贡进士举某,人年若干。
一、习经:疑、义、古赋、诏诰、章表策。
一、三代,
曾祖讳某,有官则云某官,在则云见任,不在则云故仕,无官则云未仕,不在则云故不仕。
祖讳某。
父讳某。并同前。
一阖家口若干,有祖父、母、父、母则云阖家口五,父母在则云阖家口三,偏侍则云阖家口二,俱亡则云阖家口一。
祖年若干。
祖母某氏,年若干。
父年若干。
母某氏,年若干。
一今举。
一见住某处。
右具如前。
一)试程式:
第一场
奉
试经疑二问。
第一问。云云。
限三百字以上。
对云云。谨对。
涂注乙若干字。
第二问。仿此。
奉
试某经义一道。
限五百字以上。
对云云。谨对。
涂注乙若干字。
第二场
奉
试古赋一道。诏诰、章表仿此。
又云云。谨对。
涂注乙若干字。
第三场
奉
试策一道。
限一千字以上。
对云云。谨对。
涂注乙若干字。
一)草卷一十二幅,用印钤缝。
一)净卷一十二幅,用印钤缝,依式净写科举文字,以上并用朱笔界画。
右家状并草卷黏作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