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林太守
仆于送行之文,间尝一二为之,而不以施于当道者,一则嫌于上交,一则恐其难继。守此戒来三十余年。苟不自量,勇于承命,后有求者,将何辞以拒之?
与顺德吴明府
出处语默,咸率乎自然,不受变于俗,斯可矣。
复张东白
夫学有由积累而至者,有不由积累而至者。有可以言传者,有不可以言传者。夫道至无而动,至近而神,故藏而后发,形而斯存。大抵由积累而至者,可以言传也。不由积累而至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能知至无于至近,则无动而非神,藏而后发,明其几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难。义理之融液,未易言也。操存之洒落,未易言也。夫动,已形者也,形斯实矣。其未形者,虚而已。虚其本也,致虚之所以立本也。戒慎恐惧,所以闲之,而非以为害也。然而世之学者不得其说,而以用心失之者多矣。斯理也,宋儒言之备矣。吾尝恶其太严也,使着于见闻者不睹其真,而徒与我哓哓也。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辞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乱人也。君子奚取焉!
与罗一峰
圣贤处事,毫无偏主,惟视义如何,随而应之,无往不中。吾人学不到古人处,每有一事来,斟酌不安,便多差却。随其气质,刚者偏于刚,柔者偏于柔,每事要高人一着,做来毕竟未是。盖缘不是义理发源来,只要高去,故差。自常俗观之,故相云泥。若律以道,均为未尽。
君子未尝不欲人入于善,苟有求于我者,吾以告之可也。强而语之,必不能入,则弃吾言于无用,又安取之?且众人之情,既不受人之言,又必别生枝节以相矛盾,吾犹不舍而责之益深,取怨之道也。
伊川先生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此一“静”字,自濓溪先生“主静”发源,后来程门诸公递相传授,至于豫章、延平,尤专提此教人,学者亦以此得力。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说静,只说敬,如伊川晚年之训,此是防微虑远之道。然在学者,须自量度如何。若不至为禅所诱,仍多着静,方有入处。若平生忙者,此尤为对症之药。
“学者先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此言最可玩味。言语动静,便是理会气象地头。变急为缓,变激烈为和平,则有大功,亦远祸之道也,非但气象好而已。
答张汝弼
康斋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所以不受职,而求观秘书者,冀得开悟人主也。惜乎宰相不悟,以为实然,言之上,令就职,然后观书,殊戾康斋意,遂决去。某以听选监生荐,又疏陈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尔。
与林君学
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
与林缉熙
终日干干,只是收拾此心(按:《白沙集》无“心”字)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劳手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若无孟子工夫,骤而语之以曾点见趣,一似说梦。会得,虽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安事推乎?此理包罗上下,贯彻终始,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故也。自兹已往,更有分殊处合要理会,毫分缕析,义理尽无穷,工夫尽无穷。书中所云,乃其统体该括耳。
夫以无所着之心行于天下,亦焉往而不得哉?
与贺克恭
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若道只是个希慕之心,却恐末梢未易凑泊,卒至废弛。若道不希慕圣贤,我还肯如此学否?思量到此,见得个不容已处,虽使古无圣贤为之依归,我亦住不得,如此方是自得之学。
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接人接物,不可拣择殊甚,贤愚善恶,一切要包他。到得物我两忘,浑然天地气象,方始是成就处。
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