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历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流传较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批评它“虚论多而实事少。”其实这书篇幅雏小,倒还很有些内容,在我国古代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的发展,应当列为我国第一流的综合性农书之一。作者长于文字.写得相当简练,还往往喜欢用典,但是现在读起来不免有点古奥难懂。通行本也间有错字。因此,对这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以便关心祖国农业遗产者的阅读。此外又另写评介一篇,希望能说明这书的内容特点,引起对这书的广泛注意。
《陈旉农书》评介一
陈旉事迹及其所着农书的特点《宋史》没有陈旉传,其他文献中也看不到有关记载,现在只能从他所着《农书》及其序跋中得到一些关于他的事迹的梗概。
他生于北宋后期熙宁九年(一○七六年),《农书》写成于南宋初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年),那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五年后又在书后作跋,享年当在八十以上。他的一生,正当王安石变法之后,新旧党争日益剧烈,封建政治日益混乱腐朽,以至北宋溃亡,南宋开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
他的原籍没有记载。他在自序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又说“躬耕西山”。他在写成《农书》后,以七十四岁高龄,从西山送到仪徵给洪兴祖看,西山当离仪徵不远,可能是扬州西山。书中地势之宜篇特别重视高田,薅耘之宜篇强调自下及上的耘田法,这些都是针对邱陵地区的情况说的,可能就是他所居西山的情况。但书中其他部分所说,没有这种明显限制。而且洪兴祖后序说他“所至卽种药治圃以自给”,可见他不是一直住在西山的,他曾在别处住过。当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时,他也不可能在扬州西山安居。书中所说农业情况,实代表长江下游较广泛的地区。洪兴祖是江苏丹阳人,当时任眞州(卽仪眞郡)知州。陈旉可能是因为洪兴祖是地方长官而把《农书》送给他看,但也可能是事前就认识的,就陈旉的活动地区和他的社会关系来看,他大概是江苏人。
陈旉相当博学,多年亲自参加农业经营,用心观察,直到近八十岁的高龄,因此对于农业具有很丰富的知识与实地经验。
他在自序中说:“旉躬耕西山,心知其故,撰为《农书》三卷。……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乃敢着其说以示人。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言闻见虽多,必择其善者乃从,而识其不善者也。若徒知之,虽多,曾何足用。”他明白指出,他着这书,不是单凭耳闻目睹,而是自己做过,具有实践经验,“确乎能其事”,才把它写下来的。他批评葛洪论神仙,陶弘景疏本草的错误,并且认为“《齐民要术》、《四时纂要》迂疏不适用”。而他的这部《农书》,不是“誊口空言,夸张盗名”,而是要“有补于来世”《自序中语》的。他对此很自负,要用这书教导农民,“使老于农圃而视效于斯文者……转相读说,劝勉而依仿之”(自跋中语)。
《陈旉农书》不抄书,着重在写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卽使引用古书,也是融会贯通在他自己的文章内,体例和《齐民要术》不同。他对《齐民要术》的批评未免过分(《要术》所说是黄河流域的农业,和陈旉所习见的不同;《要术》包括的范围广,自然不能全出自己经验,但范围广自有它的用处,不能因此就说《要术》迂疏不适用),但他的这部《农书》,在体例上确实比《要术》谨严,出自实践的成份比《要术》多。实践性可以说是《陈旉农书》的一个显着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这书“虚论多而实事少”,是不确当的。
《陈旉农书》的篇幅虽不大(连序跋约共一万二千五百字),但内容比较切实,在我国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可以归纳为下列六点:(一)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地讨论土地利用;(二)第一次明白提出两个杰出的对于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则;(三)不但用专篇谈论肥料,其他各篇中也颇有具体而细致的论述,对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创始和发展;(四)这是现存第一部专门谈论南方水稻区农业技术的农书,并有专篇谈论水稻的秧田育苗;(五)具有相当完整而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分别说明如下。

土地利用规划书中地势之宜篇可以说是一篇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的专论。一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有高山、邱陵、高原、平原、低地、江河、湖泊等区别。地势的高下旣然不同,寒暖肥瘠也就跟着各不相同。大概高地多是寒冷的,泉水冷,土壤也冷,而且容易乾旱。下地多数是肥沃的,但是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治理起来,各有其适宜的方法。这里虽没有作全面的分析,但已接触到问题的关键。所说地形和温度、肥瘠、水旱之间的关系,也是基本上合理的。
接着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其中对于高田的利用规划说得比较详细。要勘察地势,在高处来水会归的地点,凿为陂塘,贮蓄春夏之交的雨水。塘要有足够的深阔,大小依据灌溉所需要的水量,大约十亩田划出二、三亩来凿塘蓄水。堤岸要高大。堤上种桑柘,可以系牛。这样做可以一举数得:“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牛粪尿》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卽不致于弥漫而害稼。高田早稻,自种至收,不过五六月,其间旱乾不过灌溉四、五次,此可力致其常稔(可以用人力保证经常丰收)。”不但如此,而且还可以看出:这里是利用水面较高的陂塘放水自流灌溉的,不必提水上升;大雨时有陂塘拦蓄雨水,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冲坏良田。确实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小型土地利用规划。
以上是就塘和堤说的。对于耕种的田,要把田埂做得宽大,以便牛可以在上面放牧,田埂可以藉牛的践踏,变得坚实而不漏水。田丘高下差不多的,就把它们合并为一丘,使田丘阔大,便于牛犁的转侧。在并丘的过程中,当然需要平整地面;因为这里是水稻田,若是地面高低不平或稍有倾斜,灌水时就不能使全田有同样深度的水。这样分丘平整地面,如果在斜坡的丘陵地或山麓,就成为梯田。
在谈论五种土地的利用规划之后,接着引《周礼》稻人(官名)的职掌:用陂塘之类贮蓄水,使水聚而不致流失;用堤防挡住水,使水不致泛滥;用田头小水沟来分开水势;用排列成行的排水沟来排去多余的水;用大水沟来会合小沟的水使它倾泻而去。他说:这样的制度,很完备,哪里还会有大水淹没田地的患害呢?这裹说到蓄水、防洪和排水,但重点在于防洪和排去多余的水,以免淹没良田。
上面他所说到的几种土地利用规划,只限于南方水稻区域的部分地区,没有涉及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显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创始这种统筹的观察与讨论,在我国农学史上应当说是一种可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