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宗实录》卷一七乾隆元年四月辛卯条记: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从来经学盛则人才多,人才多则俗化茂。稽诸史册,成效昭然。我皇祖圣祖仁皇帝,道隆羲顼,学贯天人,凡艺圃书仓,靡不博览。而尤以经学为首重,御纂《周易折中》、《尚书汇纂》、《诗经汇纂》、《春秋汇纂》等编,又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正学昌明,着作大备。我皇考世宗宪皇帝,至德同符,孝思不匮,时敕直省布政司,将诸书敬谨刊刻,准士子赴司,呈请刷印。盖欲以广圣教,振儒风,甚盛典也。……着直省抚藩诸臣,加意招募坊贾人等,听其刷印,通行鬻卖,严禁胥吏阻挠需索之弊。
但使坊贾皆乐于刷印,斯士子皆易于购买,庶几家传户诵,足以大广厥传。
朕又思圣祖仁皇帝四经之纂,实综自汉迄明,二千余年群儒之说,而折其中,视前明《大全》之编,仅辑宋、元讲解,未免肤杂者,相去悬殊。各省学臣,职在劝课实学,则莫要于宣扬圣教,以立士子之根柢。每科岁案临时,豫饬各该学,确访生童中有诵读御纂诸经者,或专一经,或兼他经,着开名册报。
俟考试文艺之后,该学政就四经中,斟酌旧说有所别异处,摘取数条,另期发问。只令依义条答,不必责以文采。有能答不失指者,所试文稍平顺,童生即予入泮,生员即予补廪,以示鼓励。务宜实力奉行,以副朕尊经育才之意。
五月二十七日,清廷颁发《律历渊源》于各省。
据《高宗实录》卷一九乾隆元年五月庚申条记:
颁发圣祖仁皇帝御制《律历渊源》于直省学宫、书院。
六月一日,高宗颁谕,整饬书院教育。
据《高宗实录》卷二O乾隆元年六月甲子条记:
训饬直省书院师生谕: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我世宗宪皇帝,命设之省会,发帑金以资膏火,恩意至渥也。……若仅攻举业,已为儒者末务。况藉为声气之资,游扬之具,内无益于身心,外无补于民物。
即降而求文章成名,足希古之立言者,亦不多得。宁养士之初旨耶?该部即行文各省督抚学政,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
六月十六日,高宗颁谕,命开馆纂修《三礼义疏》。
据《高宗实录》卷二一乾隆元年六月己卯条记: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昔我皇祖圣祖仁皇帝,阐明经学,嘉惠万世,以《大全》诸书,驳杂不纯,特命大臣等,纂集《易》、《书》、《诗》、《春秋》四经传说。亲加折衷,存其精粹,去其枝蔓,颁行学校,昭示来兹。而《礼记》
一书,尚未修纂。又《仪礼》、《周礼》二经,学者以无关科举,多未寓目。
朕思五经乃政教之原,而《礼经》更切于人伦日用,传所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者也。昔朱子请修《三礼》,当时未见施行,数百年间,学者深以为憾。应取汉、唐、宋、元注疏诠解,精研详订,发其义蕴,编辑成书,俾与《易》、《书》、《诗》、《春秋》四经,并垂永久。其开馆纂修事宜,大学士会同该部,定议具奏。
同日,高宗命编选《四书》文,弛坊间刻文之禁。
据《高宗实录》卷二一乾隆元年六月己卯条记:
自坊选之禁垂诸功令,而大家名作,不得通行。士子无由睹斯文之炳蔚,率多因陋就简,剽窃陈言,袭取腐语。间或以此幸获科名,又展转流布,私相仿效,驯至先正名家之风味,邈乎难寻,所系非浅鲜也。今朕欲裒集有明及本朝诸大家时艺,精选数百篇,汇为一集,颁布天下,以为举业指南。学士方苞,工于时文,着司选文之事。务将入选文,逐一批抉其精微奥窔之处,俾学者了然心目间,用以拳服摩拟。再会试、乡试墨卷,若必俟礼部刊发,势必旷日持久,士子一时不得观览。嗣后应弛坊间刻文之禁,倘果有学问淹博,手眼明快者,不拘乡、会墨卷,房行试牍,准其照前选刻。但不得徇情滥觞,及狂言横议,致酿恶俗。
六月二十三日,高宗颁谕,命纂修《大清通礼》。
据《高宗实录》卷二一乾隆元年六月丙戌条记: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朕闻三代圣王,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所以总一海内,整齐万民,而防其淫侈,救其雕敝也。……前代儒者,虽有《书仪》、《家礼》等书,而仪节繁委,时异制殊,士大夫或可遵循,而难施于黎庶。本朝《会典》所载,卷帙繁重,民间亦未易购藏。应萃集历代礼书,并本朝《会典》,将冠、婚、丧、祭一切仪制,斟酌损益,汇成一书,务期明白简易,俾士民易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