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线。霍光任首辅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可以用《汉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帝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表面上看来,诏帝继位,霍光辅政,朝政趋于平衡。然而,这时的汉朝朝廷政局在平稳的表面下暗流涌动。简单地说来,除了霍光这个保皇派之外,朝廷上还有两股重要的力量。
  第一伙是以刘弗陵的哥哥,汉武帝第三子燕王刘旦为首的势力,和他一条战线的是武帝重臣,提出盐铁专卖、设立均属平准官的桑弘羊,区区在下称之为兄派。
  二是以刘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为首的,包括第二顺位辅政大臣上官桀在内的势力,以后简称姊派。
  先说说这两股势力为什么当权派霍光及其代表的汉昭帝结下梁子的。
  燕王刘旦,汉武帝第三子。史书说他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招致游士。总的来说应该还是个有能力的人。
  也许是通病,通常生有能力的人,身上也会带着另外一样东西:志向。而按照国人的习惯,志向可以分为两种:比如刘邦想得到天下,就叫雄心壮志;而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反叛者们想得到天下,就叫做狼子野心。
  我们的燕王刘旦是有志向的,但是很不幸,他的志向显然只能被划分为后一种。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像一千多年后另一位燕王那样取得了天下;或者,用历史书写者们的说法,他没有不知道明天小测验的命题,简称没天命。
  而野心这个东西,有点像种子,只有当温度合适,土壤适宜,外加上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后才可以生根发芽。而这些条件,我们通常用一个词概括它:机会。或者说,至少要这个有野心的人认为这是机会。
  而刘旦,就觉得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而且是连续两次。
  第一次是当他的哥哥戾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变的时候。
  消息传来,燕王刘旦觉得那个曾经离他很遥远的皇位竟然近在咫尺,仿佛唾手可得。
  喜悦和欲望在他的血液中涌动,今天挠挠他的心窝,明天搔搔肝脏,后天捅捅肺叶。
  这种喜悦和欲望最终冲昏了他的大脑,从而导致他做出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刘旦上书给他爹汉武帝要求回京城去侍奉在皇帝左右。
  汉武帝的反应是两个字:震怒。直接把燕王刘旦派来使者推到宫门外边砍了。加上有手下很识相地揭发了刘旦过去窝藏罪犯的事情,汉武帝又顺手从刘旦的封国里面削去了良乡、安次、文安三县。
  至此刘旦同志在汉武帝心中的基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了,所以刘旦想合法接受他爹的希望也就彻底覆灭了。
  坦率地说,这的确是上天给刘旦的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个包含机会的金蛋,只要他能够耐心地等待里面的小金鸟儿就会破壳而出,这个金蛋就会最终变成一顶黄灿灿的帽子落在他的头上。
  而刘旦似乎有点太看重这个机会,太害怕有人会抢走他的金蛋,又害怕它变成鸟儿飞走之后落在别人头上。
  所以,他攥得有点紧,结果把蛋壳捏碎了,鸟是自然没有了,还落了一身粘稠腥臭的半液体状蛋清蛋黄混合物。
  希望没了,但是野心已经生根发芽了。既然失去了合法取得政权的机会,接下来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动手抢。
  要说刘旦也算是行动派,这边汉武帝的死讯刚到,他立刻就开始行动了。
  收到汉武帝驾崩的诏书时,刘旦突然对刑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着诏书一通研究,经过他的缜密分析后,得出结论:诏书的封印太小,不像是真的,所以他坚决拒绝哭丧。
  然后派了几个个心腹,寿西长和孙纵之和王孺跑到长安去刺探情报,当然他们是扛着询问武帝同志下葬相关事宜的羊头去的。这仨人屁颠颠地跑到长安,给刘旦带回来了如下信息:武帝驾崩的时候大臣们都在五莋宫侯旨,就听见宫殿里乱哄哄地喊武帝驾崩了。然后霍光等人立太子为帝,由于新皇上年龄太小,所以武帝下葬的时候也没有到场。
  刘旦于是充分地发挥了一下想象力:皇上死的时候没有见大臣,也没有留下什么话。新皇上又见不到,这个事情实在太可疑!
  循着这个思路,刘旦做了进一步的动作。他上书给朝廷说要给汉武帝立个庙。霍光看到诏书,也没说同不同意人家立庙,就是直接代表诏帝念了把手足情,出手很大方地给了刘旦现金三十万外加增加封国人口一万三千户。
  收到赏赐后刘旦彻底愤怒了。他不能接受他爹把皇位传给一个八岁已经开始拿着本应该属于他的河山和人民开始封赏他了。没说的,反他爹的。
  心动不如行动,刘旦立刻联系了另外两名皇室成员: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等密谋共同起兵造反。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刘旦立刻声称自己在汉武帝生前曾得到诏书,允许他掌握其封国内各级官吏的任免权,整顿封国的军队,防备非常事变。
  刘旦接着对封国的大臣们发动了舆论攻势:托先皇的福,我奉命镇守国家北部很多年啦,虽然担子重责任大,但是我一直兢兢业业地完成了镇守北边的任务。不过你们这些大夫们好像帮的忙也不怎么多啊?另外,燕国虽小,但是从燕诏王、燕襄王算起也有千八百年的历史了,历史上也出过很多贤才啊,怎么寡人我统治了三十多年也没有听过有什么出众的贤才啊?是我没有赶上好时候,或者是大夫们也有做得不到的地方呢,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呢?现在寡人准备好好整整风,改变一下现状,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只管提,我一定认真听取!!
  这段话说得又长又罗嗦,概括起来三点:1、我对国家是有大功的;2、我想和燕诏王、燕襄王一样成就霸业,不知有没有贤才肯出手;3、我准备行动了,你们有什么意见。
  这群大臣见势不妙,立刻全部叩头谢罪。不少人立刻表态要团结在燕王刘旦同志的周围,共同进行造反大业,并积极献计献策。
  郎中成轸属于反应比较快的,立刻就对刘旦说:“大王您失去的东西,要出手去夺取,不能坐着等。大王一旦起事,就算是封国中的女人们也会立即起来追随大王的!”
  刘旦对大臣们的反应很满意。他满怀深情地继续说道:“忆往昔,惠帝死后吕后擅自废立皇帝,天下被蒙蔽了多年才知道刘弘并不是惠帝的儿子;看今朝,我燕王作为皇帝的长子,却没有被立为皇帝、要给先皇立庙,也不批准,我们有理由怀疑,大臣们擅自拥立了非刘氏的皇帝!!”
  刘旦接着和同谋的刘泽将自己完美的推断变成诏书,向封国内发布:说大臣擅自拥立的诏帝不是武帝的儿子,天下人要共同起来讨伐他们。
  刘旦同志竖起招兵旗,同时收购废铜烂铁开始扩张军备,造反运动的前期工作可以说组织得轰轰烈烈。
  要说他手下倒也有几个清醒的大臣,以郎中韩义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屡次上书劝谏刘旦,未果。韩义和另外十五位大臣还因此弄丢了吃饭的家伙。
  同时,刘泽在临淄起兵,和刘旦约好共同起事。
  看起了,刘旦怎么也得弄出来点大动静了!!
  但是事与愿违,刘泽办事情不够细致。准备造反的事情被缾侯刘成知道了,刘成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青州刺史隽不疑。隽不疑当机立断,立刻逮捕了刘泽为首的临淄反革命集团,并迅速将事情上报给中央政府。霍光等命令大鸿胪丞审理此事,当然燕王也被牵连了出来。
  这个消息传到燕国,刘旦自然是知道没戏了。造反这种事情,突然性很重要,不然以他刘旦和刘泽小小两个诸侯国的实力,如果中央政府有了准备,自然一切努力最终都是白搭。
  没有办法,老天不眷顾啊。
  事情处理结果对于刘旦俩说倒是不错:刘泽集团尽数被诛灭;皇帝诏命说说毕竟大家是一个爹生的,就不追究燕王了。
  不知道燕王收到诏命的时候,作何感想。
  兄派的第一次造反行动以全面失败告终。不过还好,领袖人物活了下来。
  话说摆平刘旦的第一次谋反以后。霍光和上官桀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平息叛乱诛杀刘泽显示了霍光先生的刚柔并济,无疑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同年末,霍光派遣前廷尉王平等五位大臣巡行郡国,为他准备全面推行的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做事先的热身。
  这一年是诏帝始元元年,唯一的坏消息就是金日磾在平定燕王叛乱事件后不久就病死了。如前所述,金日磾在病床上接受了秺侯的印绶后当天就薨了。他的长子金赏袭了爵位。七世内侍的传奇从此延续。
  第二年,霍光被封为博陆侯,上官桀被封为安阳侯。
  另外他们俩还有点私人关系: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的儿媳妇……
  霍光这时的权威恐怕在汉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女人能比。对,就是吕后。
  霍光拥有了吕后的权势,却不想重蹈吕后的后尘。
  于是,在其他人的建议下,霍光从刘氏宗族中选取了几位有才干的人担任了光禄大夫、卫尉等重要的职务。以此向天下表明霍氏的忠诚和公正。
  同时,诏帝时代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在继续。始元二年,政府在春季向贫困的农民贷出了作为种子的粮食,并在秋季宣布不再收回这些贷种。同时,免除当年农业税。此后,霍光又接受了谏大夫杜延年的建议,实行文帝时提倡节俭、顺应天意的政策。
  像这些农民一样,强大的汉帝国在经历了极大的损耗后,正开始慢慢恢复元气。
  可是上官桀显然没有霍光这样的觉悟。他只关心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此时,他一心想的就是让自己时年5岁的的孙女进入后宫,但是他的亲家霍光因为孩子太小不同意。
  此路不通,但是上官桀是铁了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孙女送到宫里去了。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人。就是长公主。
  上官桀和长公主本身是没有什么瓜葛的,但是他的儿子上官安和一个叫丁外人的人关系很好。
  这个丁外人,是长公主儿子的门客。加一句,用现在的标准看,长公主是个大龄未婚女。
  她负责照顾诏帝的起居,地位自然不是一般的高。当然,地位再高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她有几个情人是不足为怪的,更何况她还是蛮专一的,只找了一个。
  上官安于是到丁外人那里去跑门路。一番哥俩好的寒暄后就奔主题去了。上官安对丁外人说:“我那个闺女长得挺端正的,如果能让长公主想办法把她弄到后宫成为皇后。到时候我们上官父子在朝廷中为官,后宫又有皇后撑腰,地位就更尊显啦!当然,这都要赖您的玉成。”
  看看丁外人没有什么太积极的响应,上官安接着说:“按照汉朝的惯例,公主都要嫁给列侯的。到那个时候,我们上官家给您弄个列侯还不简单嘛!”
  这下正好挠到了丁外人的痒处,于是他屁颠屁颠地找到长公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一阵枕头风,事情自然就办成了。
  上官安的女儿被召入宫封为婕妤,上官安也搭了个顺风船升为骑都尉。
  在长公主的努力下,上官氏入宫后仅一年,就被立为皇后。值得提一句,上官皇后当时6岁,新郎官汉昭帝也不过12岁。
  女儿当上皇后之后,上官安行情一路看涨。从骑都尉升为车骑将军,又被封为安乐侯。
  随着官位升高,上官安的混球本性愈加显现。诏帝招他进殿共进个餐,他就出来对别人说:“我今儿和我女婿一起喝酒了,很high。”进宫看见诏帝衣食用度,回来就要把自己用的东西全点了。
  这厮没事喜欢喝酒,醉了之后就光着屁股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面乱转。和自己的继母以及他老爹的侍妾、婢女#!※^&◎!
  他的儿子病死,丫居然抬头骂天。
  书归正传,上官家的愿望都实现了,吃水不忘打井人。上官桀父子感念长公主的恩德,于是乎开始忙着给丁外人跑官了。
  他们首先在朝堂上为丁外人谋取封侯。霍光拒绝的很干脆:“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
  封侯不成,上官父子又想给丁外人谋求光禄大夫的职位,这样丁外人就可以经常见到皇上,日后弄个封侯什么的也容易些。
  但是,他们的请求又被霍光拒绝了。上官父子觉得非常愧对长公主和丁外人。长公主也由此开始很厌恶霍光。
  需要提一点,武帝托孤之前。上官桀的官职是太仆,而霍光只是光禄大夫,从职位上讲,上官桀是高于霍光的。
  到了上官安官拜车骑将军,封安乐侯时。上官安父子都是将军,且都被封侯,还有个孙女在宫里当皇后。以这样的权势,想给自己的关系户弄个官当当居然都不行!!
  “霍光,你也太霸道了!”这是上官父子的心声。
  姊派联盟宣告成立。
  至于兄派,不用多说。刘旦作为一个有前科的人,并没有对自己危害革命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反而一直在蠢蠢欲动,等待机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也对霍光产生了不满。他就是武帝朝的重臣桑弘羊。
  以桑弘羊的资历和功劳,本来给霍光打下手就挺不爽的。而关于盐铁专卖的辩论无疑加深了桑弘羊和霍光的矛盾。
  汉昭帝始元六年,汉昭帝下诏令各郡国推举出来的贤良、文学之士对时政提出意见。并由谏议大夫杜延年主持召开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或者称为盐铁辩论会也未尝不可。
  正方为代表朝廷主张继续盐铁酒专卖和均属平准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反方则为来自各郡国的贤良文学之士六十余人。
  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盐铁官营等各项财经政策、对匈奴的和战政策以及“德治”与“法治”上。
  在下看《盐铁论》的时候,差点被气死。为什么了,看了下面几句话您就明白了。
  大夫们说:“匈奴不断入侵和骚扰我大汉边界,如果没有盐铁等专营的收入,国家用什么来支持庞大的军费?”
  猜猜文学们怎么说?“善于克敌致胜的人不必去打仗,善于打仗的人不必出动军队。只要修明朝政,就可以使敌人不战而退。只要圣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无敌天下,何必要什么军费呢?
  NND!在下实在是忍不住骂出脏话!氧化钙的,早知道这样,文帝景帝不用和亲了,武帝不用打仗了,皇上天天在家研究四书五经修炼道德匈奴人就哭爹喊娘的自己往北一直滚过贝加尔湖去了。
  大夫说:“匈奴在不断袭扰我边关,对边关地区烧杀掳掠。早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征讨。你们这些人不但不能为国家上阵杀敌贡献力量,而且还企图破坏国家的备战计划的财政根本,岂有此理!”
  文学说:“古时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视武力征服。况且,实行盐铁官营,夺富于民而达到聚财供边防费用的目的,也不是什么长远之计。”
  TNND,原来答案是以德服人!要是没有盐铁专卖支持的威武汉军,这帮死读书的书呆子恐怕早就降解变成草料去喂养匈奴的马了,还能在这里唧唧歪歪。
  对付这帮孙子就应该像武帝对付狄山那样,送到边界去和匈奴打两个照面,看他还以德服人!
  以上就是盐铁论里最典型的对话。这个模式最后就发展成:
  大夫: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就会有一二三四等等什么样的问题。
  文学这群腐儒们:实行仁政啊……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大夫们说,这个事情应该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解决。
  文学这群书呆子就说:这个办法不行,要仁政啊!
  大夫:空喊着仁政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啊,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文学:仁政啊……
  大夫:……
  文学:仁政啊……
  最后,辩论场上只剩下文学的声音。余音绕梁,三月不绝:仁政啊……仁政啊……
  对于这群人,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奉送:花王太阳!!!
  关于论战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多做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桓宽的《盐铁论》。
  本人的感觉是:恒宽在书中对文学一方的偏袒更是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所以脾气不太好的同志们看《盐铁论》,旁边一定弄点清火茶。
  在下这里也准备了一点,请看以下对盐铁专卖和平准均输以及桑弘羊本人的评价:
  西汉扬雄《法言寡见篇》引曰:“弘羊榷利而国用足。”
  《汉书食货志赞》“孝武时国用饶给而民不益赋”,皆由“弘羊均输”。
  《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称述汉武帝时“海内艾安,府库充实”,“是
  以兴造功业,制废遗文,后世莫及”,指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其中“运筹则桑弘羊”。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评说桑弘羊的均输之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木。”
  没说的,历史自有公论!
  目光比较敏锐的同志们可能要提出疑问了,讨论得这么热闹:老大霍光对这个什么态度?
  霍光的态度嘛,比较暧昧。他既支持大夫,又支持文学。
  原因很简单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廷大夫们所倡导的,是武帝前期的政策。而文学们所倡导的与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变吻合。
  霍光当然知道盐铁专卖是不能废除的,所以借桑弘羊好好地教育了一下这群书呆子,驳倒了这群人废除盐铁的建议。
  同时,由于桑弘羊仍然极力主张继续无敌早期的征伐匈奴,严刑峻法的政策,这无疑与武帝晚期制定的治国方针相违背。因此,霍光又借着文学们的臭嘴对桑弘羊的政策进行了抨击,为他继续奉行武帝末年的既定政策制造了舆论。
  所以这场辩论其实文学没有赢,因为会议之后霍光只是废除了酒类专卖权这个无关痛痒的政策,以此来堵住文学们的臭嘴。
  桑弘羊为首的大夫们也没有赢,因为霍光已经明白无误地向外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汉帝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武帝晚年休养生息的国策。至少,我霍光主导朝政的时候,会是这样。
  霍光和汉帝国是这场辩论的赢家。霍光达到了他的所有政治目的,而汉帝国选择一条对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合理的治国路线。大汉幸甚!
  当然,这场辩论的结果是加深了霍光和桑弘羊这对不同政见者的矛盾。
  桑弘羊很以自己早年的大功为傲,不怎么看得起霍光。再加上他有时也想为自己的亲族子弟谋个一官半职,霍光自然也是不怎么搭理,由此桑弘羊和霍光之间也产生了怨隙。
  兄派的两大力量也就此进入合作阶段。
  于是乎,长公主和上官父子,刘旦和桑弘羊这两拨人因为共同的敌人霍光而走到了一起。
  应了那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的斗争矛头只有一个——霍光,这个他们夺权路上最大的障碍。
  先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的电视剧中,通常奸臣和坏人们对抗正面角色时最常用的招式是什么呢?
  答对!!就是陷害。
  我们的兄派和姊派对付霍光的第一回合采用的就是这招。
  要说起来,这件事情的起因和我们汉民族的一个民族英雄苏武有关。苏武牧羊北海边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细节恐怕未必清楚。在这里还是赘述一下相关的细节。事情是这个样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