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德辉长老道:"大殿成了,只要老和尚把我一件袈裟,我要到睦州、婺州一往,寻些大木头来。"长老道:"还要写个疏簿才好去得。"济公道:"疏簿只有一个,那有两个。"长老道:"一个已留在张公处,上路去拿甚出手?"济公道:"有了袈裟够了,还要甚的疏簿。"德辉长老就在身上脱下袈裟,交付济公。济公即时穿上,走到伽蓝神前道:"你们不要痴痴坐着,可同我去做些勾当回来。"转身就叫徒弟梵化挑了担子,就往江中进发。众和尚看见济公风风耍耍的做作,俱也作笑道:"济公此番说了天大的话,带了徒弟云游,断断不回来了。"又有的道:"济公这几时到了径山,想是寻了个乐地,快快活活吃酒吃肉,过日子去哩。"又有的道:"他身并没半文,那得一去寻着个安乐窝儿。"又有的道:"或者颠子遇着个呆人,两个说得投机,便要搬作一块,故意带着这个呆汉,挑了衣钵,前去也未可知。"德辉长老道:"你们小人俱说小人的话,济公本领宏大,自有作用,你们不可在后边诽议,日后回来相见,你们拿甚脸嘴对他?"众僧回头齐作鬼脸笑着道:"我们的长老,就是灵隐瞎堂长老相似,说起济公,就要护短。那知济公,偏要疯疯颠颠,吃酒吃肉,做出许多榜样来。我们从此也不要说起,看他日后做出什么大的本领,宏大的作用来。"正是:
做的手快,看的眼快。
蜃气楼台,忽然光怪。
二十九回梦金容多金独助罩袈裟万木单撑
却说济公前日将疏簿交付张公,张公一时权且收下,要看后来机会凑巧而成。次日,张公自天竺进香,回宫复了娘娘懿旨,也就出宫,闲坐家里。不料早上又有一个内监传旨,宣召张太监、冯太保立刻进宫。二人疾忙趋进,见了太后,叩头方毕。太后曰:"子童夜来三更时分,睡在御榻之上,分明见一金身罗汉,自中道走入,向我问讯道:'净慈寺自遭回禄,天意鼎新,必须万贯赀财,方能起盖。昨已有疏发付张内监、冯太保处,太后若肯慈悲,立时措发,只待婺、睦二州大木来时,就要落成,须索在意。'言毕,一朵祥云护足而去。今日特宣你们来问,外边净慈寺果被回禄否?"太保与内监听了太后之言,大加惊异。张公跪下回奏道:"两日前曾有本寺书记僧道济,将一个疏簿留在奴婢处,奴婢亦未敢应承,但道俟天大福缘,才与你做个领袖。那知今日应在娘娘梦中,这就是天大福缘,未知娘娘与他发多少钱粮?"太后曰:"寺既巍峨,功亦浩大,少也不够,也须三千贯,方可出手。"冯公道:"三千贯也还少些,娘娘出了五千贯,难道以下的各宫娘娘们,不帮助一半么?"太后点头道:"也罢,我宝库内有一宗脂粉钱粮,约有五千贯,传旨各宫,即时攒凑。"各宫娘娘听见舍财造寺,俱各欢喜,也有一千的,也有五百的,各尽其力。一时间凑成五千贯,堆放宫门,上了车辆。太后道:"我前日要往天竺进香,因身子不快,未曾去得。今日说了布施造殿,我今日身体精神加了百倍,明日速速外整銮驾,点选嫔妃,随往净寺烧香。"传话方毕,库中五千贯钱粮,已装载几辆车上,宫门之外,一时轰动。
太后娘娘明日要往净寺烧香,清街除道,喧传到净慈寺中。内外打扫干净,众僧俱各鲜衣净帽,站立山门数里之外。未几,一对一对銮舆执事,马道排列而来。中间推着几辆车子,上有龙袱盏着万两钱粮。近辇之前,左边冯公,右边张公,骑着骏马,引着銮舆,徐徐冉冉而进。两边僧人俯伏道上,分付起去,众僧即时次第卷帘而散。一边鸣钟,一边打鼓,又有许多僧众吹打细乐,引着太后娘娘参拜。却因大殿烧空,俱在寿山福海藏殿拈香,未免捱挤。娘娘道:"这等也太窄狭。"冯公奏道:"这是大殿旁边寿山福海之殿,造了正殿,便觉宏敞,却比寿山福海之殿见宏大了。"娘娘听着比寿山福海又加洪大,甚是喜欢。住持僧德辉朝见太后,就叫钱粮车子上来,将龙袱一一揭开,但见钱粮俱是皇封包定,上边俱有龙凤印记。一面就叫值库僧人,当殿交过,计一百封,每封计重百两,俱交盘讫。娘娘复又传旨,凡在寺僧众,俱要上名过堂,太后亲自点过,俱有衬钱。在寺僧众尽到监寺处,上名造册送点。太后坐在方丈室前,逐名点过,约有五百僧众。太后逐名细看,却不见有梦中罗汉金容,不住沉吟作想。冯、张二公,也不省得太后之意。只见旁边一个沙弥,拿着一幅裱画,站在边傍闲看。太后唤道:"那个小沙弥,也该攒入名册,赏他一分斋。怎么独独遗了?"监寺奏道:"这小沙弥乃是俗家小子,今日偶然拿了神影,因道济和尚题了赞语,今日特来寻和尚求印图书,故在此间,其实不是本寺沙弥。"太后就唤取他那神影来看,太后一见神影,即时站起,对冯太保道:"这就是我梦中所见罗汉。"十分起敬,即要宣来相见。监寺道:"这是化主和尚道济,数日前往上路化取木头去了。"太后道:"就把这幅神影取进宫去。"分付库头,赏小沙弥一锭元宝。太后得了这幅神影,即时回宫不题。
却说德辉长老,自库中得了一万贯钱粮,即时唤集职事僧人,分头买东买西,打点大殿作料,只待济公回信,便要兴工。
却说济公同了梵化,到了睦州与婺州相界地方,叫名清溪,住有许多财主,都是外路做木客的。一家姓方,号为不凡,住在睦州界上。又有一家姓袁,号为不群,住在婺州界上。俱称巨富之家。相界之处,有一山树木最盛,却有四五十年不开采了,却是为何?乃因两峰相并,地土相连,界址不明,两边竞气,各不相下。为此一山打了四五十年官司,至今不楚。济公住在左边三教庵中,偶与地方上人闲着,说起西湖净慈寺大兴工作,缺少栋柱正梁,特来募化。就有一人说道:"待我去请一位徐令公来,他年高有德,压伏众人。方袁两姓,打丁四五十年官司,至今不楚,不若劝他布施,建造大殿,解了两边世仇,却不是好?"众道:"若得此事成就,你的功德不小。"也是缘分该成,千朝百日,徐令公常常去外,或半年一年,方得归家,那知此公昨日方归。众人到他家一一说起,令公一口担承,就去与方、袁二家劝成此举。两边也为连年兵连祸结,巴不得就此一说,稍有不均便不允服。济公道:"只求施主应允,我也不敢求多,只是袈装罩盖之处,便要斫伐,袈裟不到,不敢拢犯些须。"两家听了袈裟一语,俱大笑起来,这也值得几何?方不凡道:"你在我家斫罢。"袁不群道:"你在我家斫罢。"济公道:"我与你两家和处,只要你两家听着令公之言,将两边交接之山,凭小僧袈裟罩处,听凭斫伐,不要吝惜便了。"方、袁两家具道:"我们肯舍出造殿,凭你罩罢。请问你袈裟多大?"济公道:"你不必问其小大,听我便了。"众俱允诺。济公道:"罩过即烦工匠动手。"两边的人道:"我们这里大小人家,俱晓得斫伐树的,听得布施造殿,我们俱来出力效劳,沾些功德。"道罢,那些人家,就有千馀人出来,拿了斧锯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