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为了人类解放,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死了,但他们到现在还鼓舞着我们前进。雷锋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相反,一个人如果每天给他肉吃,给他好衣穿,给他好房子住,他的思想不好,不好好为人民服务,那种生活也是很空虚、很无聊的。能够为集体、为同志做一件好事,是一个革命战士的责任,是自己应尽的一点义务。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矛盾,但又是统一的,身体的疲劳换来了精神上的幸福,又使自己忘记了身体的疲劳。物质生活有限,精神生活才是无限的。“当然,我们强调精神方面的幸福,并不否定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甚至比较丰裕的物质条件,因为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幸福是无法达到的。
幸福无疑不能没有物质条件,但是,如果一味注重物质享受,实质上是把自己降低到了一种动物本能。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应当说,牛找到了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他讽刺那些只图吃得好、喝得好的人说,驴子宁愿要草料不要黄金,而猪在污泥中取乐。
如果一个人把物质享受当作自己唯一的幸福,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无以自拔的物欲私念的罗网里,孜孜追求物质利益,不放过获取哪怕仅是蝇头小利的机会。
“玩物丧志”
,一个人如果沉迷于豪华衣锦,醉心于吃喝玩乐,必然丧失革命意志,泯灭善良人性,或在经济上犯罪,或在政治上堕落。
理想指向未来,又根源于现实,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莱布尼茨说,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又充满了未来。在未来与现实的关系上,罗素认为,从感情上讲,未来比过去重要,甚至比现在还重要。人人都怀有美好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而美好、崇高的理想又会令人奋发。现代德国着名学者卡西尔认为,对未来事件的期望,甚至对未来行动的计划,并非完全是动物生命所不能达到的。但是,在人那里对未来的意识经历了独特的意义变化。未来不仅是一个想象,它成了一个“理想”。
这种变化意义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阶段上都体现了出来。理想能够激励与鞭策人,让人持续地为之奋斗。人的理想不仅是理性化的东西,而且还总带有希望的感情色彩。生活中的幸福,离不开人们寄希望于未来的那种情感,那种在希望中激起的浓烈而丰厚的情感。也就是说,幸福必须表明一个人所处的状况,符合他对于生活的热情向往。
从这个意义说,幸福意味着实现了的或尚未实现的希望,是人们对理想和目标的一种不断追求。
总之,幸福与人的希望、理想是不可分的。
前面讲过,不同的生活理想会导致不同的幸福观。还应该指出,不同的理想和幸福观,会产生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抱着人生在世,必须尽情享乐态度的人,就会把吃好、穿好、玩好当成幸福,就会对吃喝玩乐干劲十足,对物质享受不满足,而对劳动和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会为了获得他所谓的幸福而不惜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敲诈勒索、剥削别人的劳动,以致制假贩假、制黄贩黄……堕入犯罪的深渊。
如果他的生活理想只是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舒适的房子,他就会在获得娇妻爱子和好的房子以后,不再为事业作进一步的努力,而抱着“不求增福寿,只求保平安”的态度过日子,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而只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才会把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才有最高的的劳动和创造热情,才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贡献出来,为社会的利益、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得到最大的精神幸福。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够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①现在确有不少人,在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正确方针下,抵制不住腐朽思想的侵蚀,产生了消极、落后的幸福观,他们奉行金钱至上、个人至上的人生准则,说什么“理想是空的,金钱是实的”
,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一切向钱看,导致了腐败,甚至干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的事。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实现崇高理想和最终走向真正的幸福提供了条件,但遗憾的是,有许多人对幸福作了个人主义的理解,把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利用国家比较宽松的自主的政策,大搞以权经商、滥发奖金、哄抬物价,甚至坑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6页。
这种幸福观是与共产主义理想指导下谋取广大人民幸福的幸福观根本对立的,也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改革开放政策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强调富国富民、共同富裕的同时,必须抵制那些腐朽的幸福观,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