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极喜欢“又软语,商量不定”一句,想起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每一个春日的傍晚,在每一次绽放得前夕,可以有一个人在身旁与你细细商量,微雨中的燕子和江畔的小花可不比人快活许多。这是一对真正开心的燕子,春意正浓,它们从南方回来。分花拂柳,软语呢喃,寻找旧巢。春雨漫撒,泥土中甜蜜而熟悉的气息。这双燕子太贪恋春色美景了,把传递音信的事都忘记了,只害得等待消息的人,日日盼望。
可惜,再没见过词章中这么形象逼真的生灵了,现在我们几乎已经没有机会能看到这样生动活泼的景致,屋檐下没有燕巢,天空中没有排成人字形的雁阵,并蒂莲开是挂在墙上褪色的国画,生死相许是来来往往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的背景音乐。
渔歌子与渔家傲(1)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西塞山前的桃花江又涨起春潮。人们称每年发生在这个时候的汛期叫桃花汛,河水从冬天的寒瑟中舒展开来,上游的冰雪到了吴兴县西面的江水中已消融殆尽,水流欢畅了,两岸桃花招摇,河水泛着淡青色,水势滔滔却并不汹涌。这是江南多雨的季节,但也还没到梅雨,雨只是细细地漫不经心地落,引得那水里的肥嫩的鳜鱼纷纷地越出水面。张志和就坐在他那条小小的蚱蜢舟上,与山水顾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想想自己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描绘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真是沮丧,我们是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了。看各种鉴赏辞典里配的明刊本《诗余画谱》的插画,线条简洁生硬也不过图解而已,这样的诗词真的只能意会,一说便浅一说就俗。
好吧,不说词说人。在中唐,张志和可不是独凭这一首小令享誉文坛。他的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都很传奇。他最好的朋友颜真卿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大略记述了他的身世。据说他母亲生他的前一晚做了个梦,梦到有一棵枫树从肚子上长出来,后来就生下了他,取名张龟龄。龟龄十六岁的时候到长安作了太学生,那时候还是太子的李亨就很看好他的才华。龟龄不久中了进士,安史之乱后,成为肃宗的翰林待诏,是新皇帝的一位重要谋臣,其间还让他改了名字叫志和,字子同。说实话,这个名字可比那个神神怪怪老气横秋的龟龄强多了。可是不久,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他被贬到南浦就是今天的四川万县当了个地方官。此后肃宗可能是又想起了少年时的友谊,又想升他到其他地方做官,可他再不愿赴任,辞官回家,就此不再从政,泛舟垂钓,在太湖渚楚一带漫游,自称烟波钓徒。
颜真卿的记录在一些关节处都没有交代清楚。在这样粗线条的描述之下,我们看不到他的“心路历程”,关键点是他为什么年纪轻轻突生归隐之心。按说文人扮隐士,大多是仕途失意别寻出路,要么干脆就是为寻一条更快捷的入仕之路。可这两点在张志和身上都不成立。惟一的解释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向往道家理想,就像他自称玄真子一样,一生以研究《周易》为乐。
张志和最擅长山水画,据颜真卿说,他“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
关于这首《渔歌子》最精彩的故事就和他的画连在一起。也是在一个和暖的暮春,颜真卿、张志和和另外三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听歌赏乐,饮酒赋诗,有人提议用《渔歌子》为调,大家各自填五首词,然后由张志和根据词意现场作画。这是一场比兰亭曲水流觞更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其中汇集了音乐、舞蹈、诗词、绘画等多种形式,可以说这是为张志和专设的一场盛宴。张志和首先吟诵了他的五首《渔歌子》,“西塞山前”就是其中的第一首。随后他开始随着乐声作画。只见他的脚随着音乐的节拍晃动着,手起笔落,乐声急促时如乱石急点,音乐舒缓时笔端如浮云漫卷。兴高处,再来上一壶酒,乐纵酒酣、笔走龙蛇,当真是人与音乐、与画、与诗词合而为一。不一会儿,画成,所有人叹为观止。这份豪放的姿态好像只有李白可以一比,但李白何曾有他如此全才。
可惜张志和的画没有流传下来,这样的场景如果真的存在过,也是绝唱。遥想当年盛况,让人觉得做他身边的一名小童也是幸事。他不是曾将肃宗赏赐给他的一奴一婢配为夫妻,还为他们取名“渔童”和“憔青”吗?这份情致,古今几人能及?真有胜于魏晋时人的风范。
张志和心性淡泊,十多年里,就驾着一条小船四处漂游。颜真卿曾为他造过一条新船,他也不拒绝,只说好了,从此后我可以连家都安在船上了。关于张志和的死更奇特,据说他在众人欢聚的席间,乘一叶苇席从江上飘然而逝,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以他如此高蹈风致当不致自沉江中,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没有人知道了,我倒愿意相信他是真的飞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