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作《六州歌头》,他选的是《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词说的是李广的故事,叹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甘州,也就是张掖,是当年汉军与匈奴的主战场。荒野大漠,戈壁群山中祁连山上的雪水汇聚成滚滚的黑河,浇灌出美丽的塞外江南。在焉支山下发生过无数次的血战。李广被司马迁称作“飞将军”,武帝年间,因为有他在,匈奴数年之中不敢入侵。英雄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他曾被匈奴俘虏过,后奇迹般逃脱,但还是因被敌人活捉和兵员损失过大而被判死罪。后出钱赎罪,免冠为民,在家乡打猎消磨时光。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夜经灞陵亭时,被灞陵尉喝住。他的随从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灞陵尉说,就算是现在的将军也不能夜行,何况是过去的将军了。他硬是让李广在灞陵亭下住了一夜。稼轩词中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后来还提到了李广误把石头当老虎,一箭入石的事迹。李广是稼轩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都不免落魄田园,何况是他呢?词中未尝没有以李广自比的意思。只是我却感觉李广毕竟没有大英雄的气魄胸襟,后来他被重新起用后,专门把那个灞陵尉调来随军,没多久就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再后来,李广跟随卫青出征,因为迷路,部队损失惨重。卫青派人问责,李广对手下人说,我跟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如今六十多岁了,还要面对狱吏的苛察,我决不能受这样的侮辱。说完,他拔剑自杀了。李广一生耿耿于怀的是那些远不如他的人都封了侯,惟独他始终没有封侯。性格决定命运,在李广的身上看得明显。武帝可以给出身低微的卫青和霍去病机会,甚至给后来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机会,却对李广严苛,这其中的原委定有许多曲折难言之处,他自身的狭隘未尝不是一个原因。
而李陵的故事相比他的爷爷李广更苍凉些。他在焉支山下与匈奴的那一仗惨烈悲壮。当时,李陵率领五千名步兵,深入沙漠,行军三十日后,跟匈奴的三万骑兵相遇,李陵迎战,杀死了上千人。匈奴军队包围了李陵的孤军,箭如雨下。李陵顽强抵抗,一日之内,射出了五十万枝箭。箭用尽,抛弃车辆辎重,徒步前进,到了晚上,李陵叹息说:“再给我们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持到边界。”然而,他一枝箭也没有了。半夜的时候,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已被击破,发不出声音。李陵命令士兵向四面八方冲出,匈奴兵团潮水般追击,李陵身上只有短兵器,最终被俘。本来他是没有投降的,可远在皇城中的武帝以为他已投降,杀了他全家,李陵如何不降。
辛弃疾说他“夜读《李广传》,不能寐。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写下了这首《八声甘州》。既是夜不能寐,心情一定激荡,又为什么“戏用”李广的故事?这中间稼轩微妙的心绪倒让人难测。开边万里的壮志功名和斜风细雨的帘外轻寒,同样是枷锁,囚在其中,不得解脱。何况帝王与将相从来都是敌人,战场上的厮杀远不如人心的诡辩莫测来得凶险残忍。
《甘州》曲本身也是一个大曲,《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这个词调上下阕用了八个韵,所以叫八声。北宋柳永最早用它填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人说柳永词艳,其实柳永的好词没有一首不是立意高远,有浩荡之气的。当时和后来的俗人只说他艳靡,可有几人的怀古之作能写出“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句子。
苏轼也作《八声甘州》。晚年离开杭州时写了这首《八声甘州》送给他的好朋友诗僧参寥子,两人相约有朝一日携手学那谢东山,实现归隐的雅志。词中仿佛看得到他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潇洒: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甘州也好,凉州也罢,也不管西州繁华,杭州富丽,只盼与世事两相忘。
水龙吟与永遇乐(1)
辛弃疾十四岁的时候,中原已被金人占领二十多年了。从小祖父就告诉他与金人有“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发奋读书励精图治,小小的心里就埋下了英雄的种子。那一年,祖父命他赴燕京应考,实际上是对金人进行军事考察,后来又去,十七岁。他曾经问过祖父,当年山东沦陷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随着朝廷到南方去,祖父沉默不语,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只靠他一个人,他走不了。可这话如何告诉这个从小就不一般的孩子?只说,你一定要记住,这片河山本来就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