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按:娄敬进说,见《汉书》本传。《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雍州》,亦叙娄敬、田肯两事。
又田肯贺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势之国,带河阻山,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是,汉始都之。
直按:田肯事,见《汉书高祖本纪》六年纪。
又按:《金泥石屑》卷下有“霸陵过氏瓴”。一九四八年,灞桥附近出土有“霸陵某氏瓴”,器形如竹筒,盖施装屋角,为滴水之用。
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此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城中。
直按:《大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与本文完全相同。“其治”作”其理”,自是唐人口气。
三辅治所
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
直按:尚冠里见《汉书宣右纪》及《汉书霍光传》。
又按:原注“京,大也。”,“天子曰兆民”,用《三辅决录》注文,见《长安志》卷一《京都》引。以下《长安志》所引亦同。原住所引《公羊》,见《公羊桓九年传》。蔡邕《独断》亦云:“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
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冯,凭也;翊,辅也,翊辅京师也。其地今同州。
直按:《史记晁错传》云:“内史府居太上皇庙埂中,门东出,不便”。当景帝时,冯翊为左内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与本文及原注并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四,引应劭《汉宫解诂》云:“冯辅翊蕃,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冯,辅也;翊,佐也。”
扶风,在夕阴街北。扶,持也,助也。言助风化也。今岐州。
直按:夕阴街,见本书“长安八街九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
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汉武帝改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三辅郡皆有都尉,如诸郡。京辅都尉治华阴,左辅部尉治高陵,右辅都尉治郿。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又《百官公卿表》主爵都尉,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云,与本文略异,与末段原注完全相同。
又按:《长安志》卷一,总叙(《大乎御览》卷一百六十四亦同)引《三辅黄图》云:“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又置三辅,中辅理华阴,左辅理高陵,右辅治郡,兼三都尉,亦曰六辅。”是概括本书三辅沿革及三辅治所两段文字。
又按;《汉书景帝纪》中六年应劭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叙雍州与应注并同),是为三辅。”颜师古曰:“时未有京兆,冯翊,扶风之名。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应说失之。”
又按:《汉书宣常纪》本始元年京辅都尉广汉颜师古注,完全习本文相同。《汉书地理志》,高陵注“左辅都尉治”,郿县注“右辅都尉治”,而于华阴县独不注“京辅都尉治”,恐为《地理志》脱文。
王莽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校】原作“都尉”,据《汉书》改。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旬邑。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霸陵、杜陵以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校】原作“光禄”误,据颜注改大夫,府居城西《汉书》作南。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长陵。池阳以北至云阳【校】此三字原脱,据颜注补。杸翊十县,属烈尉大夫,府居城北【校】此二字原脱,据颜《注》补。后汉光武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按《百宫公卿表》颜师古注引《黄图》云:京兆在尚冠前街东入,故中尉府。冯翊在太上皇庙西入,右扶风在夕阴街北入,故主爵府。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翔,渭北以西为右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