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台,见建章宫。
直按:已详见本文卷三建章宫。又《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汉宫阁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四、《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引汉宫殿名,均与颜注同。《水经注》建章宫条,引《三辅黄图》云:“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眉之九天台。”为今本所无。又《水经注》引《傅子宫室》曰:“上于建章宫中作神明台、井干楼,咸高五十余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又《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洞冥记》,叙武帝初起神明台,掘地入三十丈,得商代工人事,其说荒诞,故为《黄图》所未引。
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檠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从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直按:作甘泉通天台事,见《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汉书郊祀志》云:“乃作通天台。”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又《大平寰宇记》卷三十引《汉旧仪》,与本文相同,知《汉武故事》亦本于《汉旧仪》。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台高三十五丈。望云雨悉在其下。”《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左有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自“武帝时祭泰乙”至“从风雨飞去”一段,《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同。西安汉城出土有“泰灵嘉神”瓦,疑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又陈沈炯有《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足证在北朝时遗址犹存。
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关辅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校】原作“水”,据《长安志》校改为楼。”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
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钓台【校】原作“钩弋台”,据孙本改、通灵台。见宫门。
直按:《长安志》引《庙记》:“长乐宫有鱼池、酒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已见上文秦酒池条。因池中有台,故本文又及之。《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与本文在长乐宫不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未央宫前有东山台、西山台。又引《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果台、东山台、西山台、钓台,与本文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七引《三辅故事》,亦云“未央宫前有东山台、钓台”。通灵台,见本书卷二,甘泉宫总序。《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曰:“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
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并见池沼门。
直按:望鹄台、眺蟾台,见卷四影娥池条。桂台。商台,见琳池。避风台。见太液池。
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较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台上有木曰榭。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历长杨之榭。”李善注:《尔雅》云:“阁谓之台,有木谓之榭。”
辟雍
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诗》曰:“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毛苌注云:“论,思也,水旋丘如璧曰【校】此二字,据《长安志》补辟雍,以节观者。”郑玄注云:“文王作灵台,而知人之归附;作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
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辟雍,略同本文。
汉辟雍,在长安西北七里。《汉书》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对之三雍宫,即此。《礼乐志》曰:“成帝时,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